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如何做好法制类新闻报道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将《法制今报》办成“法制建设的窗口,法制宣传的阵地,法制信息的总汇,法制服务的渠道”的要求后,《法制今报》紧紧围绕“走向民众,普及法制”的办报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展示法制神威,伸张正义,鞭挞丑恶,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平安建设”和政法综治工作、维护法律公平公正、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宣传报道。

作为一份法制类的报纸,如何搞好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避免法制一词高高在上,百姓却缺失热情解读呢?法制类新闻报道如何让法制观念走入百姓,深入人心呢?笔者尝试从以下“五个结合”予以探讨。

一、时效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法制类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不仅要按新闻规律报道,还具有宣传党政部门法制进程的功能性。也就是说既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映,新闻报道要遵循一般规律:时效性;也要抓住法制类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持续性。就是基于这个功能性,法制类新闻报道就必须坚持时效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特点,将党委、政府和百姓连接起来,做到“看法释法、说法宣法”。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元月13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突出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让百姓了解福建的做法,《法制今报》在较短的时间内,刊发了“《最高法院再推重大廉政措施 7位资深审判长被任命为廉政监察》、《廉政风险点防范福州首创网络监管平台》、《加强反腐倡廉必须坚持执法为民》、《一以贯之地推进司法公信建设》、《树立正确利益观 保持清正廉洁》”等多篇相关报道,让广大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政策走势,透析本省的具体做法,在政府和百姓之间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时效性和持续性的结合点可以归结为稿件内容的贴近性,这是由新闻的一般规律与法制新闻的特殊规律两者共同决定的。即注重对新闻发生源的选择:新闻发生在本地、发生在我们自己或周围人身边。通过对贴近我们身边的涉及相关法律知识的事件的报道,版面就在读者眼中活起来,法制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输入到读者的思想中。这是读者关注、甚至有意识地去收留这一版面的关键。

目前,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中劳动争议、工伤事故认定纠纷等矛盾不断出现,而在这些争议、纠纷中,往往就要求法制类的新闻稿件要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持续性。如在这些争议中,普通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指点诸多正处在争议、纠纷中的劳动者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常识,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正是法制今报不可推卸的责任。秉承这一宗旨,《法制今报》持续、定期地刊发一些相关的报道,如近期报道的《解读<职业病防治法>劳动者应重点知道的几项权利》、《遭遇裁员,应理性对待》等文章,虽然简短,但是针对性很突出,而且是定期以一定的篇幅进行刊发,影响力度较为深远。

二、客观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法制今报》要建设成为“法制宣传的阵地”,要想成为福建法制类宣传报道的翘楚,要成为标兵,唯其关键应该是紧紧抓住新闻报道的总源,充分展示法制类新闻报道严谨客观性和崭新创造性的紧密结合。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也就不存在任何价值。所有优秀的新闻报道都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的,是用文笔对客观发生对象的如实写真,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假设。

还原、记录整个事情的发生,将之公布于众是新闻独具的生命力所在,但并不是说新闻报道只有还原、记录的这一功能而已,新闻的可读性恰恰在于创造性,在于同一条新闻线索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一样的价值。比如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开展之际,如何来表现福建省政府开展此次的专项行动呢?笔者在和采编人员交流之后,认为同一个新闻线索,要表现出其不一样的地方,不仅在于如实反映省政府的打击成效,还应该将一些相关的背景链接、常识等知识融合进去,既可以体现福建省政府的整治成果,又要将相关的知识传递给读者。最后依据这个思路,出了《我省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成效显著》、《坚决整治低俗之风 努力净化网络环境》等文章,从民众喜闻乐见的阅读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报道中将政府政策发布的内容全盘转接、只起简单的“中转站”作用,而是解读政府权威信息,并将繁复的政策发布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突出报道,进行有效的信息选择,整体反映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