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和规律,探求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趋势及深层原因,笔者主要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经过调查和统计分析,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或趋势。

    一、从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占同期犯罪比例越来越大。

   此次调查主要选择了1994—1999时间段,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994—1999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这一特征十分明显。

    二、从犯罪年龄上看,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低龄化不是年龄越小越犯罪,而是与以往相比,青少年犯罪的初犯年龄、高峰年龄、平均年龄呈明显的提前趋势。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初犯年龄为14—15周岁,高峰年龄为16—17周岁,平均年龄为18——19周岁,从统计到的情况看,青少年犯罪中,年龄最小的仅9周岁,所占比例最大的是17周岁。比60、70年代分别提前2—3周岁,这表明青少年犯罪整体向低龄化发展。

   三、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青少年参加犯罪活动增多,形式较以往呈多样化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仅为4%,但较以往,呈逐渐增多的态势。目前,女性青少年犯罪所触犯的罪名却包括杀人、盗窃、绑架勒索、抢劫、卖淫、销脏等,且犯罪手段接近于男性化,甚至以往在女性青少年犯罪中少见的绑架勒索、抢劫等近几年也开始出现。另外,近几年来,青少年女性犯罪最多的是性犯罪,尤其以中学生最为突出,这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动向,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从文化程度看,犯罪青少年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集中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

   从统计到的数字看,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大,合计为90%,文盲和高中以上学历次之。这说明由于普及义务教育,文盲的比例越来越小,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尚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小辍学而流入社会。

   五、从犯罪的职业看,农民与无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初、高中学生和其他人员次之,在校生和流失生犯罪增加。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与无业人员所占比例合计为78%,是主要的犯罪主体。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闲散人员增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下岗人员增多,极易引发违法犯罪。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成员中,被学校开除和自动退学的,考高中、大学落榜的青少年,经常逃学的初高中学生所占比例迅速增长。这表明整个青少年犯罪向青少年学生,向学校、向社会、向家庭蔓延。

   六、从犯罪类型看,财产型犯罪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侵犯他人人身权的犯罪,再次为性犯罪,且犯罪类型呈多样化。

   在调查中发现,财产型犯罪(包括盗窃、抢劫、诈骗)占61%,侵犯他人人身权的犯罪(包括杀人、故意伤害)占12%,性犯罪(包括强奸、奸淫幼女)占11%,其它犯罪类型占16%。另外,在以往较为少见的一些犯罪在青少年中也不断出现,如贩毒、拐卖妇女、绑架勒索、倒卖税务发票等。

    七、从犯罪形式看,团伙犯罪比例较大,且呈上升趋势。

   团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有从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县城、集镇和农村发展的趋势。团伙犯罪是腐蚀性、危害性、破坏性极大的一种犯罪形式。某市在一年中查获的228个各类犯罪团伙的成员中,青少年占93.3%,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3.3%。某地一年中的团伙作案36件,涉及青少年犯罪人员103人,次年增至104件,396人,分别增长188%和284%。近几年又发现了在校中学生组成的带有封建行帮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是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八、从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日益多样,缺乏理智性。

    90年代以前的青少年犯罪作案手段单一,多是偷窃和伤害斗殴滋事。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受不良环境和成人犯罪的影响,出现两个变化:一是暴力型犯罪增多,如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等犯罪都明显增加,犯罪人在实施这些犯罪时手段十分残忍,充满暴力。二是智能化、技术化犯罪有增多趋势,反侦查能力有所增强。一些青少年在犯罪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联络方式进行联络或侦察被侵害对象,或利用所掌握的科技知识进行作案。

    九、从犯罪后果看,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犯罪的后果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