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媒体报道应激浊扬清还是推波助澜?
前一段时间,媒体对社会上的暴力事件的报道给炎热的时节增添了不少暴戾之气。一些媒体报道得比较公正客观,然而还有一些媒体别有用心地大肆渲染暴力事件,一些血淋淋的恐怖镜头,给心理承受力较弱的观众(尤其是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创伤。这实在是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初衷。我不禁要问:这是在消除恐慌还是在制造新的恐慌?
当下,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一些媒体人为追求轰动效应不惜降低品位,炮制各种“看点”,编造舆论“热点”,一些刺激眼球、甚至“刀刀带血”的言辞总在试图呈现一种以暴制暴的伪正义。这种做法赢得了点击率和收视率,却降低了大众媒体自身品位和公信力。
媒体和记者的“哗众取宠”,反映了新闻界存在的浮躁之风庸俗之气,反映了一些记者编辑不正确的报道理念和新闻取向,也反映了某些新闻工作者不科学不扎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换句话说,媒体报道是应该讲究真实性,但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遵守道德底线:对暴力事件,新闻报道应当尽量揭露其不道德和不可饶恕,尽可能减少描述血腥的犯罪具体细节,以避免制造新的恐慌。之前在网上曾看到一个帖子,说的是在“9?11”事件中,美国有一家电视台独家拍摄到了一个女孩从楼上跳楼的悲惨场面,在向公众播放时,电视中只播到了女孩出现在窗口呼救的镜头,然后电视黑屏8秒钟,以一朵玫瑰花代替了女孩在空中坠落的场景,我想这样的报道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公众的负责。
新闻报道要有平衡性,这代表着媒体中立、公正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对新闻最好的呵护。每个媒体从业者在陷入两难抉择的时候,应该首先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报道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以及新闻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源自于传播的影响力。因此,媒体的责任首先不在于具体的报道事件,也不是具体的报道技巧,而是要求要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以对社会整体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去辨别事实和是非,并传播给大众。
媒体是做什么的?其实媒体就是社会的保健医生,她的职责主要是帮助社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媒体在选择新闻的准则应该建立在独立、审慎的态度之上。这态度就是要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非单纯地只去晒那些博眼球的阴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