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死刑 >
发现窦尔敦“死刑判决书”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发现窦尔敦“死刑判决书” (2011-12-12 06:32:25)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窦尔敦,虽然是个历史人物,但由于记载太少,或记载不清,站得住脚的,大约只有下面一段文字——
窦尔敦(公元
但即使是这样一点文字,关于他的卒年也是错的。因为在博主最新发现中,康熙杀窦尔墩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
关于窦尔敦这个人物,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在清代正史中两大基本史书中,都没有记载。这样,他就很像是传说中的人物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古城瑷珲》和《献县志》中的两段文字。
《古城瑷珲》记载——
窦尔敦(年),时年
窦尔敦性格刚烈、豪爽,武功十分出众。康熙年间,他在河北省连环套一带树旗起义,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队伍,绰号“铁罗汉窦尔敦”。
康熙21年(1682年),康熙决定在山海关外大凌河建一个牧场,饲养大批马匹,专供皇帝和皇家选用。于是,大片民田被强占,激起了当地农民的无比愤怒。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绿林好汉窦尔敦知道后,他率弟兄们劫了朝廷的十几匹好马。同年又在一个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纲,并把东西分给贫苦百姓。窦尔敦成了清政府当时有名的“大盗”,康熙帝亲自下旨“限期捉拿窦尔敦归案”,并两次派兵攻打连环套,损兵折将,没能抓获窦尔敦。后来,朝廷闻知窦尔敦是个孝子,派人将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拿到,施以酷刑。得知此消息的窦尔敦万分悲痛,为了不牵连老母,他毅然到官府投案自首,被刑部判了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见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安排收复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一事。这位将军为巩固边疆,收复雅克萨,广招人才。他对窦尔敦刚直不阿的品德和过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当得知窦尔敦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几经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龙江。
窦尔敦被流放到归爱辉布丁屯(江东64屯之一,现在俄国境内),萨将军选出一批年轻人,让窦尔敦教他们杀敌格斗本领,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好准备。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萨战争打响,中国军队包围了雅克萨城。萨将军派窦尔敦到城中送劝降书,要求俄军投降并撤出雅克萨及占领的地区。窦尔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敌军拒不投降,在清军的猛攻下,俄军大败,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取得了胜利。
俄军不甘心失败,在清军撤回爱辉后,他们又重新占领了雅克萨,重修被烧毁的城墙,并建起一座塔楼,楼上竖起一丈旗杆,旗杆上设有楼橹。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击战开打,敌将登楼用旗指挥,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为使俄军失去指挥,窦尔敦混入城内将支撑楼橹的旗杆砍断。在敌阵中他只身与俄军奋战,杀死许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方又取得了胜利,为《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疆界,奠定了基础。
窦尔敦在此次战争中负了伤,于
窦尔敦老家的《献县志》这样说——
窦尔墩,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清直隶河间府县窦三町人,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墩。
窦尔墩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打活,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因不满地主老财为富不仁,遂涉足绿林,抗清反暴。当时,献县以北,河间城以南的方圆数十里区域内,就是他与绿林好汉们经常啸取聚义举之所。窦尔墩一生未婚,他获取的钱财,多用于济困扶危,个人坚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当地百姓对他有口皆碑,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门富户和反动官府对他却闻风丧胆,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