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法制新闻 >

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热点4---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2007-05-12 21:51:07)

标签: 历史热点 法治建设 分类: 老版本:历史热点专题

                  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一)中国古代的法律法治思想和民主思想

1.中国古代的法律文件

①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

②明太祖制定了《大明律》,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2.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民主思想

①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

②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

①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渐趋衰落。

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③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激起人们的批判。

表现

①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为“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②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震动了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兴起有一定影响。

③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他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④王夫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其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影响  冲击着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重要表现。

 

             (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民主政治的追求

1.洪仁玕的民主思想《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公众选官

2.早期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主张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报馆学会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4.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1)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南京临时政府政治措施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对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4)1912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选举,重组内阁,维护民主共和,结果宋教仁被刺杀。

(5)“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革命运动,但均遭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提倡民主与科学,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批判

 

             (三)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民主政治进行的努力

1921-1949年民主政治建设

1.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

4.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5.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6.抗战胜利后,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后通过军事斗争,推翻了蒋介石独裁政权。

7.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8.1954年,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

基本内容:制订了《共同纲领》、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征: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初创。

第二阶段(“文革”时期):

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

阶段特征: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遭到严重挫折。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完善了宪法,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

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

实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向迈进。

★新中国建立的新型的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近代史上实现民主政治的三次机遇

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中国面临着建立民主政治的美好前景。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实行民主政治的希望破灭。

第二次:1927年,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最终失败。

第三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原则。并且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制定宪法等,展示了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但不久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再次成为泡影。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三次大挫折

(1)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把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把大批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当作敌我矛盾处理。主要影响: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是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2)1959年的“反右倾” 斗争。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彭德怀上书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右倾的表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主要影响: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延长了“左”倾错误的时间,使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3)“文化大革命”。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左”倾错误更加严重,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正在复辟。主要影响: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四)近现代世界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1.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2.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在他们的思想中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说和保护私有财产等资本主义政治构想。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

(1)英国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利,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2)法国:

①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发布了《人权宣言》,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②制定了1791年宪法,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

③《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马克思把它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为美国民主化进程作了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

《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联邦总统制国家。

4.19世纪中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5.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6.二战后,欧亚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热点3---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2

后一篇:热点5---统一与分裂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热点3---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2

    后一篇 >热点5---统一与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