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安徽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储琳先进事迹专栏

历经千般难,不改为民心

——记岳西县余畈村农民储琳

安徽日报2014-09-17

  不“安分”,肯钻研,有担当,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农业土专家、致富带头人储琳,不畏艰辛,创新创业,带领群众闯出一条山区特色种植富民路——

  从岳西县城沿105国道往东北约30公里,群山环抱的大别山深处,有一个名叫余畈的小山村。这里人均耕地仅半亩,八成以上劳动力在家务农。令人惊奇的是,村里人均收入却位居岳西前列。守着人均半亩薄田,这个村怎么会先致富?秋收时节,到余畈村中一望,约500亩水田里,全是绿油油的茭白。种茭白——这就是余畈致富的秘密。而说起茭白这个产业落户余畈的来由,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农业土专家、致富带头人,年已69岁的村民储琳。

  推广茭白种植,钻研猕猴桃栽培……储琳不畏艰险,创新创业,无私奉献,为世代受穷的村民闯出山区特色种植致富路,也点亮了自己的风雨人生路。

  “田里除了长稻谷,还能长点啥? ”

  ——山区农田祖祖辈辈种稻谷,产量低,没效益。储琳冒险试种推广茭白,“亏了我赔! ”带出一个茭白种植专业村,一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曾经,余畈村前村后,与许多南方乡村一样,都是水稻的天下。虽然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山区,常年气温偏低,每亩水稻只能收获700斤左右,连口粮也难以保证,但村民祖祖辈辈种稻,没人想着改变。

  水田里不种水稻种茭白,在余畈村,这第一口螃蟹,是储琳吃的。 “田里除了长稻谷,还能长点啥? ”2001年春,已从村委会主任位子上离任多年的储琳,偶然从安庆市水生蔬菜研究所专家徐善新处得知,余畈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茭白生长,而且研究所愿意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保价收购,经济效益比种水稻强得多。储琳当即与对方签订协议,由自己负责茭白种植。

  试种茭白需要一定面积的水田,储琳家里田不多,而且那时他已55岁,身体不好,经不起重活。怎么办?储琳想到发动亲戚。他找到住在邻村的三个外甥,劝说他们把种水稻改种茭白,可是都被拒绝。回到村里,他继续动员村民,大伙儿也顾虑重重。

  村民储德彬想试试,被妻子阻止:“那东西就是草,种草能卖什么钱? ”储德彬带回家的茭白种子,被妻子扔到河里。也难怪,那年头经济紧张,一亩茭白种子就1000多元,万一失败,血本无归。

  眼见没人跟进,储琳用人格担保,说“亏了我赔”。好说歹说,当年3月,总算有黄国华、彭世芳等11户农户,凑了17.1亩水田,跟着他干。

  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家人又不乐意。妻子凌金香听说储琳成功发动11户村民后,不烧饭,闹别扭,抱怨储琳爱折腾,担心万一不成功村民找麻烦。可储琳认准的事,从来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家人反对无效,十几亩田的茭白,按计划种了下去。

  那几个月,储琳每天到田里查看,像照料孩子一样照料茭白。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收获季节,6万多斤茭白卖出3.87万元,比当年水稻收益强好几倍。

  事实摆在眼前,村民的顾虑被彻底打消,次年村里茭白种植户达200多户,第三年余畈村所在的主簿镇有1000余户参与。

  种茭白能挣钱的消息传遍大山深处。如今,茭白在岳西种植面积达5.5万余亩,并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主簿镇也因此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储琳第一个吃螃蟹,闯出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山区致富的大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