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中国媒体在马航报道中赢得了什么

  中国媒体在马航报道中赢得了什么

  作者:任亦云

  这个题目一定会挨骂,至少这个题目不时尚。因为这几天的朋友圈,大家都以挤兑中国媒体为乐,为荣,为时尚,为骄傲。

  但是你们知道吗?中国有多少记者在第一时间就集中在丽都饭店,第一时间奔赴富国岛,第一时间抵达吉隆坡,第一时间登上搜索舰船。据我不完全统计,不光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财经、财新这些媒体的记者云集越南和马来学第二外语,而且地方卫视、广东媒体的同行们也很辛苦地在了解新闻,并且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新闻伦理上对于亲属的保护。但是在连保洁大妈都在分析飞机去哪里了的时候,有几个观众真的关心 239个人的命运。前方记者的境遇已经有同行写过文章了。在中国媒体的大量记者放弃两会报道关注马航,报道马航的时候,转发数量最多的恰恰是指责中国记者“懒惰,永远在路上”。又不是旅游,谁永远在路上?我就不说“睁眼说瞎话”这种字眼了,可能有些人连眼都懒得睁。为什么,因为一睁眼他就输了。

  的确,我要承认,在马航失事之后的前五天时间中,中国媒体发布的消息基本上是转发马来西亚、越南方面媒体的情况,或者是转发马航、马来政府甚至是军方的消息,但实际上在任何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相对权威部门的信息往往都是第一信息来源。比较 CNN、BBC 也没有放弃马来和越南的官方消息。中国媒体也没少自主报道,比如油污带的情况,再说转发 CNN、BBC 报道的问题,如果央视、人民日报在头几天就站出来自己说飞机可能没事,你信啊?

  而所谓媒体“转发”,如果仅从数据上看,这个“媒体”不仅是主流媒体,更是微博。难道新浪微博也派了记者去马来?

  另一个方面,许多人批评中国媒体总是在祈祷,这无非是看了几家主流媒体心灵鸡汤式的微博。我也觉得这种鸡汤很低级。可是我想问,这个时候不祈祷行吗?姑且不说媒体人希望传递人文情怀,这会儿不祈祷,往往在网络上就是没有政治合法性。有些评论人没说的话都能被编排出来,“祈祷”更像是中国媒体的一块免战牌,换句话说就是“拜托别黑我,咱们一伙的”。但是这一次,免战牌失灵了。因为在今天中国,谁知道谁和谁是一伙儿的?

  多说一句,其实据我所知,在马航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就这个问题提出的要求和口径是比较少的。

  不是为中国媒体辩护,也不是说中国媒体就一定做得好。而是说在一个遍地批评家,转发家,评论家,点赞党,推手公司的年代,做点事情要不就得不计毁誉,要不就不要做事。单就此次马航报道来看,就算骂中国媒体,也要骂在点上吧。对于媒体来说,不怕骂的脏的,还真怕骂的准的。不是说我骂的准,而是说找到真问题才能一起进步。

  首先,中国不缺好记者,缺乏好编辑。仅就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来说,记者更多的是传递事实。而按照以往的飞机失联报道经验,现场和发布会中往往是最容易产生权威消息的,比如 1978年《圣迭戈论坛晚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谁能想到这一次掌控现场的国家叫做“马来西亚”。但是同时,由于受到新媒体的挑战,中国媒体人过度追求时效性,有消息第一时间推出,甚至媒体间以早 1分钟为荣,后方编辑在抢发的同时,自然就忽视了深度信息的全面完善和补充,更忽视了对于前方记者信息的解释。尽管 3月9 日开始,中国专家就对劫持等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但是分析没有在编排中被重视起来。

  其次,中国不缺好记者,缺乏好主编。在此次失联事件中,不仅政府部门搜寻方向不对,媒体报道的方向也的确不够全面。媒体的确过度关注爆炸性消息的产生地,忽视全面解读的可能性。这也和中国媒体重视新闻报道技巧,轻视专业解读和评论分析有关。但是我也想,如果中国媒体的主编在第一周就决定不让记者去听马来政府的发布会,而去机长家里串门坐坐;或者在马来西亚航班失联的时候当机立断去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或者印度空军,恐怕马来西亚机长有嫌疑的消息就是中国媒体首发了。这说明这年头,不想当间谍的记者不是好政治家。 、

  第三,中国不缺好记者,缺国家实力。有人说美国英国绝不会向黄皮肤记者透露他们的机密信息,这话可能有点过度。但是中国媒体的确缺少调动资源全方位报道的能力,比如租一架飞机自己在印度洋上找一下。 CNN用模拟技术做了一架飞机的驾驶舱,告诉观众,又到飞机的实训平台上。可是如果中国媒体人真的找了架飞机给大家模拟一下,一定又会有人问,你们不去现场在飞机上表演啥?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吗?这是“众口难调”吗?不,这是“就不让你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