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归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归因分析 (2011-10-01 21:07:41)

标签: 杂谈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归因分析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青少年犯罪是自身心理发展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其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在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状态上。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本文研究和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探究其内在原因,并就如何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原因分析;犯罪预防

 

    青少年是指处于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特定阶段14至25岁的主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目前青少年犯罪行为日益突出,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与坏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形势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时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主客观要素的交互作用。其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具有首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并影响其他客观因素作用的发挥。因此,研究和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探究其内在原因,青少年犯罪是可以预防的。

一、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薄弱

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过分看重自身价值,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总是首先想到自己,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自私自利思想膨胀,要求别人以“我”为中心,为“我”服务,争强好胜,一意孤行,最终自我迷失以致跌入泥潭。同时青少年罪犯一般家庭和社会情感发育不良,大多数人不了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道义感,在犯罪时没有顾及亲人和他人的感受,社会责任感极其薄弱。

2、犯罪呈现突发性和情绪化

青少年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过渡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完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错误认识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下,或一时的感情冲动下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的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1】同时,青少年情绪化强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遇事冲动,不顾后果。一旦遇到挫折,缺乏理智的青少年会迅速外化为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社会。

3、犯罪类型呈现团伙化

据有关资料,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大约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在成长期间,喜欢与兴趣、性格、目的等方面一致的人一起从事各种活动,在违法犯罪领域则体现为共同作案。团伙作案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且人数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严密。既有一些气味相投的青少年一拍即合形成的临时性纠合群体,又有具有严密组织和具体作案目的的犯罪团伙。

4、犯罪手段残忍,不计后果

青少年处于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但极易冲动,收黄色书刊、淫秽音像制品、暴力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为在团伙中彰显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地位,作案往往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在犯罪活动中非常疯狂,追求感官刺激,不计后果,不会考虑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5、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

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心智不稳定,情感冲动。对于缺乏理智的青少年,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因处理不及时、无法理解处理结果,就会采用报复手段对付他人。同时青少年渴望人格的独立自由,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对他人和社会的管束感到反感,特别是因不良行为被管教时,内心形成强烈的逆反情绪,轻则反抗,重则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缺陷

1、社会认知缺陷

青少年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加上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有限,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不良风气在潜移默化中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哥们儿义气为许多青少年所推崇。在这些错误人生观的支配下,青少年的行为极易触犯法律。同时一些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据统计,在某少管所被调查的383名少年犯中,毫无法制观念的为359名(占总数的93、7%)。罪犯青少年往往缺乏法律知识,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全然不知,头脑中没有守法的观念,无法用法律意识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2、他人认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