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解析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媒体不追星多追民生

图片摘自新华网

图片摘自新华网


  □本报见习记者 赵新乐 记者 袁舒婕

  每年3月,两会如期开,媒体、记者如约而来。

  会前,媒体绞尽脑汁变思路,会中,媒体争分夺秒抢速度,会后,媒体静下心来,悉数报道中的成败得失。

  关于履职,媒体究竟该怎么报道?如果只报道怎么开会、怎么讨论、怎么投票,肯定满足不了百姓的求知欲。于是,小角度切入,以“我这五年”为脉络,媒体进行细节化解读。

  关于建议,媒体该如何追踪?如果总是有头无尾地报道,百姓不但不喜欢,还会觉得会议成了“空架子”。于是,媒体追踪事情进展,让提案、议案和建议落地有声。

  关于话题,媒体如何选择?如果话题不疼不痒,更不能切中要害,报道做得再完美也只能是败笔。于是,将“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媒体讲出百姓问与询。

  对于两会记者队伍、对于微博……今年的两会也都有可圈点之处。为此,本版今日特刊登文章,对今年两会报道进行评述。

  历时12天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所有的眼睛都看着中国”,这是拉美通讯社驻京记者路易斯·莫澜一篇两会报道的标题。面对同行竞争,如何更好地“自我展示”,无疑也是国内媒体在两会期间必须面对的一大考题。

  小切口 显大变化

  众所周知,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任期,也是本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最后一年履职期。换届之际的全国两会吸引了诸多媒体的目光,很多外媒称“本届中国政府在迈入最后一年任期之际迎来大考”。对于中国这些年的变化以及政府的表现,国内媒体选择了从细处着手。

  《重庆商报》推出《我当代表这五年》和《我任委员这五年》两个栏目,讲述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见证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前进步伐。《南方时报》也于两会召开之初推出《我的这五年——代表委员访谈》专栏,记录部分在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与感受。中国网推出的“2008~2012中国五年之变”系列策划,通过图表形象展现中国的5年历程,并邀请专家进行高峰对话,针对中国经济、社会管理、社会保障、文化软实力、人才战略等5年来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力求见证变革、续写辉煌。

  另外,对于政府部门这些年作风的改变,新闻媒体也选择了巧妙的角度予以肯定。早在两会之始,就有消息爆出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提案为“问题电影”平反,遭广电总局“拒绝”。面对这个结果小崔这样说:“虽然它严词拒绝了我的提案,可我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以前得到的回复都是含含糊糊的,说正在研究当中、正在讨论当中、有可能落实这样的话,我喜欢现在这种态度。”这则报道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国家广电总局直接明了的态度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确实,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进步。

  不追星 多追民生

  在往年的两会报道中,明星代表委员总是引来媒体的围堵,谁能采访到“难搞”的代表委员,谁能传递出一些明星的消息,都是这家媒体在受众中赢取读者的好时机。

  但是近两年,两会上的追星越来越为业界所诟病,媒体也积极地把更多的目光投在民生问题上,记者在会场内外更多关注就业、医疗、物价、教育、社保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人民日报》在《两会特刊》中刊发《民生:新目标,再出发》一文,对新一年列入政府各部门工作计划的民生目标进行梳理,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与民生有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明确。新华网推出大型全媒体直播间访谈栏目《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就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民生如何得到保障和发展等问题,邀请来自企业界、文化艺术界等领域的80多位嘉宾与网友坦诚分析。《新闻晨报》贴近热点、聚焦民生,以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为采访重点,推出了《两会关注·民生话题》等具有特色的栏目,同时,在报道中与新媒体“上海发布”微博平台互动,围绕民生关注,积极反映代表、委员和网友的建议。

  民生话题常说常新,媒体在报道中直面民生热点难点,政府工作报告坦承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正视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报道的一大特点。两会期间,新华社报道了人大代表林道藩利用会议间隙到北京西绒线菜市场进行调研,看看10元能买到什么,引起网友热议。《新京报》的《“10元钱购买力”背后的民生忧虑》便直言控制物价仍是当下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反应快 有头有尾

  从今年两会报道内容看,很多提案、议案或建议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回应,这种变化也让媒体报道再不似以往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