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抢劫罪 >

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核心内容:对于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定,由于立法机关和司法解释机关一直未能作出明确的规定,往往导致对于相同的事实情况,在不同的司法机关或是在不同的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裁决,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明确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其性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即着重就该问题进行分析。法律快车为您整理下文。

  一 抢劫罪的概念和构成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或者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或是以其他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的方法,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夺走其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具体有如下的构成特征:

  1、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权和人身权。犯罪分子实施抢劫罪的目的是非法强占公私财物,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因此也决定了抢劫罪是属于侵犯财产权而非侵犯人身权利罪的关键。然而作为抢劫罪对象的公私财物是否包括不动产,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传统观念认为,占有不动产与动产的区分在于不动产不能当场取走,且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而动产可以被当场拿走,且只要占有即可拥有所有权,因此不动产不存在当场占有的可能。然而笔者认为抢劫罪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不要求以拿走为成立要件,至于占有本身是否转移了财务的所有权,对抢劫罪的成立并无影响。因为不管是占有动产还是不动产,如果这种占有是违背法律的,都是无效的行为,行为人不能因此取得所有权。所以,从理论上而言,抢劫罪的对象应当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行为实质是一种双重行为,有方法行为和目的行为构成。方法行为是指为了能劫取财物,而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手段;目的行为是指为了能劫取财物,即当场夺取? 莆锘蛘呤顾?说背〗桓恫莆锏男形?A秸叩慕岷鲜骨?智澜僮镉氲燎宰铩⒄┢?铩⑶蓝嶙铩⑶谜├账髯锏墓丶??BR>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抢劫罪的主体。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抢劫罪。

  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出于何种动机,一般不影响定罪,但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二 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界定

  关于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在法学界与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主张:1、抢劫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因而界限应当是以行为人是否占有公私财物为标准。2、抢劫罪不仅侵犯财产权利同时还侵犯人身权利,而且人身权利应当被认定为主要权利,因此即使未抢到财物但是给当事人的人身造成危害的也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3、财物的到手和致人重伤或死亡与否是区分本罪既遂和未遂的标准,如果没有抢到财物但是致人轻伤的应当被认定为抢劫未遂。4、犯罪的既遂,只是针对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否齐备来区分。结果加重犯或者情节加重犯,只要具备法定的加重结果或情节,就是齐备了所有的构成要件,成立既遂。笔者认为应当区分普通抢劫罪、转化型抢劫罪、加重抢劫罪三种不同情况。

  一、 普通抢劫罪既遂和未遂的标准

  由于我国《刑法》分则将抢劫罪归入侵犯财产罪之类罪,即表示犯罪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劫财,其行为最终指向的也是被害人的财产权利,因此根据法益侵害说,普通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应以财产权益是否受到实际损害为标准.而财产权益是否受到实际损害应以被害人是否失去对财产的实际控制为限,而不应以行为人是否非法占有财产为标准.因为行为人是否实际占有取得财物,如何处置,已与刑法保护权益的意旨相去甚远了.《刑法》作为以惩治犯罪行为人为对象的强制手段,将重点放在惩处犯罪行为人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主观罪过,并保护被害人的财产权利加以考虑,则是立法者如此分类的立足点,多数国家的立法都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立法者对行为人所造成被害人人身权利的侵犯,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因就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所受到的侵犯,从危害结果上讲,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其财物所受到的侵犯,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恶果。所以《刑法》第263条对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作出加重处罚的规定,属于结果加重犯。由此,行为人是否抢到被害人的财物,是分析其抢劫行为是否产生危害结果的一个方面;行为人是否造成被害人人身权利中伤(包括轻伤、重伤)、亡的后果,也应是分析其抢劫行为是否产生危害结果的另一个方面。假如这两方面中任何一方产生了危害结果,成立犯罪既遂则符合抢劫罪属于结果犯的原理。

  二、 转化型抢劫罪既遂和未遂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