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原因 (2009-06-10 22:54:02)

标签: 杂谈

【摘   要】青少年期是犯罪的危险期。青少年时向成年过程过度,却又尚无完成成熟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近些年来,青少年作案数量成上升趋势,犯罪率上升;最多的犯罪类型为盗窃,抢劫,流氓,伤人,强奸此外出现新趋势贩卖枪支,子弹,毒品;犯罪手段水平日益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预谋性犯罪;团伙化突出;学历低,无业青年较多;流窜化;有劣迹史的青少年比较多。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心理 犯罪心理

青少年:根据不同标准青少年年龄界定一般不同,在犯罪学种青少年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犯罪:是一种给他人带来极坏影响的社会行为,存在着施害者与被害者的关系。

心理:也叫心理现象,心里活动他也是实际存在,是个体对客观的主观反映。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及心理状态等。

 

 

     【辩证】心理状态本身不是犯罪。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一只过程,个性心理是人们个别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危害社会,触犯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不管一个人在想些什么,想法有多坏,在心中的思考过程并不构成犯罪。人的思考是主观的别人看不到的,即使他想犯罪但这并不构成犯罪。心理过程作为行动表现出来或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以心理过程为前提,但不要求行为与心理过程一致。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具有外显特征。对犯罪行为可以直接进行制止,但对犯罪心理只能通过观察经验进行推理。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随着心理变化而变化,犯罪心理发生在前,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犯罪心理影响支配犯罪行为,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因犯罪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意义】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犯罪心理并不存在,只能算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个体在作用客观世界。

对犯罪心理案例的研究可以,寻求一般规律,寻找共性,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把犯罪行为遏制在心理状态中,有效阻止减少青少年犯罪。

 

 

【特点】青少年犯罪由于青少年本身与成年人有一点的区别,青少年犯罪有自身的鲜明特点,这是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决定的。

一:生理上,青少年身体各个器官处在急速发育阶段,身高,第二性征体现,对自身身体的懵懂,对异性的好奇。身体上的矛盾冲突。兴奋性强,控制力差的矛盾,大脑长处于兴奋状态但容易疲劳,易在刺激下产生极端的情绪。精力过剩与支配力缺乏的矛盾。激素的分泌与生理对性需求的矛盾。

 

二:心理上,青少年心理从童年心理向成年转变的过程。心理活动与内部各种因素的矛盾。认识与行为的矛盾,与童年时期的认识行为不一,主动脱节。独立性与认识的矛盾。自我认识的矛盾。青少年主体与主观现实的矛盾。

三:情感上情绪不稳定,原始而低俗,易激动起落较大,自尊自卑共存。意志上二面性,易变性,反复性。动机上多样性,贪婪性,情境性与情绪请相结合。智力上总体较低,神经质类型。性格上模仿性,冲动性,易变反复性。

四:转变不成功导致以下缺陷

1:不完全社会化,存在错误的外界影响或者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某些脱节的现象,阻碍了青少年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意识的内心化过程。

2:不适当社会化,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受不良伙伴社会成员非善良诱导,影响而建立错误的内在价值观。

3:矛盾性的社会化,青少年经历了儿童时期,建立了一定的是非观,青少年时期价值观处于形成,不稳固的状态,容易受到不良同伙的教唆,对是非产生矛盾。

青少年犯罪的认识特点,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犯罪特点更加突出。错误的人生观;法制观念的缺乏;不成熟的认识结构。

五:犯心理特点与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矛盾成人转型紧密相关

1:希望过安逸的生活,而利己性,一时倾情自我,铤而走险。

2:情感不成熟,不关心自己的行为责任,急功近利追求快乐。

3:对于挫折承受能力较弱由于自我抑制或是难以承受他人对自己看法一时冲动做出过激行为。

4:有一种外储性,通常将自己的犯罪责任归咎于他人和外部环境。

5自我决定能力较差,对他人或者外部依附性强,对强大的权利易产生屈从态度。

 

 

【原因】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