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故意杀人罪 >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分类导航  

集资诈骗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虚报注册资本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重大责任事故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医疗事故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滥用职权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玩忽职守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非法持有毒品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货款诈骗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信用证诈骗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信用卡诈骗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抢夺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抢劫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偷税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非法经营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挪用资金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诈骗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医疗事故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0)

单位受贿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受贿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贪污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盗窃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过失致人死亡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过失致人重伤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故意伤害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强奸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重婚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绑架罪的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非法拘禁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1)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刑事律师 > 刑事罪名 >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北京刑事律师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及刑事处罚

北京刑事律师张凯普:15810361036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的常见问题

过失致人死亡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由于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造成人员死亡、间接故意杀人比较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区分,正确认定。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
   
意外致死事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他人死亡结果,但这种死亡结果的造成并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其本质上是缺乏预见而又不能预见。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1)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都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结果;(2)主观上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
   
要正确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要查明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如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没有预见,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为人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最终发生。
   
间接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发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且都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1)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主观上认为,出于对其自身能力、技术、经验及外部条件的自信,实施行为时,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2)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中的行为人虽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二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别的。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虽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是对于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不持有反对态度,而是听之任之。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行为人不仅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这结果发生,而是希望这种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这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结果情况下,行为人仍然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并因而实施了该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