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

发布时间:2012-08-0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1.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

  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会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后,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甚至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

  从心理发展与社会化的方面来看:青少年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是限于自立生存条件的制约和社会阅历不深,其思想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面对“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我”之间出现差别时,就会产生许多苦恼和不安。更由于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易受情绪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形成违法犯罪心理。加上不能用意志控制自己行为,轻者导致严重过错,重者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不当教育造成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和心理

  目前,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条件和自我状况,使挫折的不利方面在其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又由于家庭不当教育和缺乏集体合作环境,很容易诱发独生子女心理疾病,导致他们产生性格孤僻、承挫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和暴力倾向及行为。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稍遇挫折就会引发暴力的过激举动与犯罪行为。如15岁的高某,父亲是集团公司的总裁,家境富裕。高从小被父母视为心肝宝贝,什么都能得到满足,身上经常有上千元的零花钱。有了钱就和同学吃喝玩乐,寻找刺激,爱好观看黄色录像,并诱奸了一名同班女同学。

  社会教育也存在着“盲点”。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约制力度不够,青少年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太少,青少年缺乏健康娱乐的客观条件;生动的、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心理和社会性成熟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成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成熟主要指受遗传制约的主体内部机能结构的变化。广义的成熟也表示发展、进展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犯罪心理学通常在广义范围内使用成熟这一概念,认为青少年的心理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生理发展来说,要缓慢一些,他们看起来像成年人,其实情感、情绪及心理的社会性方面并不成熟,整体上还缺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身高、体重、胸围增加;性激素开始分泌,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需求欲增强,好奇心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性意识萌发,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所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心理发展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很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