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吉林大学》 2012年
获取最新
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曹月
【摘要】:温总理曾经说:“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团结、繁荣与昌盛。因此,研究和解决好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掌握好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规律,正确分析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对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快战略强国,维护社会安定,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大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和道德观念也不断加强。不难看出随着国力的增强,群众的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指数在不断上升,社会治安环境也在趋于稳定。但社会是进步了,法制建设也在逐步完善,社会科学发展的也突飞猛进,而青少年犯罪行为却呈现有增无减的势头。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违法犯罪的绝对人数在不断增加,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升级,暴力型犯罪和模仿成年人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并呈现出新的高发态势和一系列新的特征。这些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还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的共性难题,已严重影响国家的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升,已成为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根据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征,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当前社会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经过调查,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来看,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个体需要与满足需要手段上的认识错误等。就客观因素而言,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面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现有的综合治理体系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社会支持力量,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了预防和矫治探索,但是实践结果表明该体系存在着组织结构涣散、权力分散的不足,预防与矫治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以致犯罪防治的目标效果不明显等缺点。这正是我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传统矫正模式在新形势下遇到的严峻挑战,不能有效地发挥矫正功能。同时犯罪原因是一个系统化的、多层次的、综合的、变化的、彼此互为作用的相关系统,它包含有社会、心理、生理、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这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一定的罪因结构时,便可能导致某种犯罪现象的发生。因而决定了必须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采取更为科学和人性化的矫正教育方式。 在不同时期,我国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收容教养人员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方针没有改变,所以收容教养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经过矫正教育,不仅在思想上发生转变、一些恶习得到了消除,而且还学习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回到社会后,成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守法公民。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进行矫正教育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率,而且对降低我国的总体犯罪的比率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犯罪分子低龄化是犯罪活动发展的趋势之一。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主要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我国对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严重犯罪之外的其他危害社会行为的少年,采取了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收容教养的措施,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一贯坚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而且也有益于青少年收容教养人员的健康成长。由于对青少年收容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不仅对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降低今后社会的总体犯罪率也有长远的重要影响。 本文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多个成因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两个大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文能更好的对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预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7;C913.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友能;;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汤琼;;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2期
3 林小培;李耀明;;城市边缘青少年的犯罪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3期
4 郭占久;李忠堂;;论青少年犯罪行为成因及矫正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谢财能;;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之不足与完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5期
6 秦剑军;;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四种家庭因素[J];社科纵横;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白建军;;从犯罪互动看刑罚立场[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3 杨凯;;论刑法规范谦抑原则[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4 董玉庭;黄大威;;论聚众淫乱罪的刑事立法——以无被害人犯罪为研究视角[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5 许光;;论犯罪形势与刑罚轻缓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霍宪丹,翟中东;犯罪发生的“引发式”解释及其价值[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7 成巧云;;赌博罪应当非犯罪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李静;刑事政策和刑事法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9 朱锦秀;;社区矫正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适用的系统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沈娟;;从社会学角度看社区矫正的影响要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宋艳锴;张勇;;威慑理论:刑罚的经济学分析综述[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魏建;宋艳锴;;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