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法制新闻 >

2012.7至2013.3热点新闻事件解读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2012.7至2013.3热点新闻事件解读 (2013-08-07 09:04:29)

标签: 文化

1、北京“7·21”特大暴雨

事件始末: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来最大的雨,总体达到特大暴雨级别。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截至22日17时,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23日,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7人遇难。

相关事件:2013年3月22日晚9点多,湖南长沙突降暴雨,21岁的女孩杨丽君不慎落入长沙市区一无盖下水道,随即被急流卷走,下落不明。现场救援人员称,出事的下水道口井盖可能被过多过急的雨水冲走。下水道“吃人”事件引起多方关注,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标签:微博 突发性事件报道 市政建设

新闻解读:

一、微博催生新的信源渠道。雨量逐渐增大到暴雨是有一个过程的,在雨刚开始下时,没有人会预料到这将成为一次“灾难”。感谢微博,是它碎片化的信息将各个地方的信源拼凑成完整的信息,如果没有新媒体,灾难报道无论从事件到故事都要花费至少多一倍的时间。

二、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的权衡。灾难性报道中,即使再善意的接近也可能造成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即使再温情的采访,也无非是让当事人回忆,讲述起符合报道所需的新闻要素和价值信息。在成为一个记者之前,他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新闻专业主义当然好,但人性仍旧是首位的。

三、发挥舆论的社会功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对新闻工作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点在灾难性突发性报道中尤为重要。首先,尊重受众知情权,对危机事件和伤亡人数及时、客观、充分报道;其次,发挥议程设置功能,着力“疏导”舆论;第三,媒体担当大众意见领袖,引导大众科学分析和理性反思。

灾难报道,不应该去谈论一个无法解决的巨大问题,相比那些空洞的结论,记者更应该关心人的命运。人人都成为传播者的年代,媒体的正确引导更显得意义重大。

2、微笑“表叔”杨达才——舆论监督的力量

事件始末:  2012年8月26日,陕西省包茂高速安塞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张新闻图片拍摄到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面带微笑出现在事故现场,引发网友愤怒声讨,网友又“人肉搜索”出杨达才佩戴名表的各类图片。2012年9月,陕西官方向社会通报称,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依据有关纪律规定,经陕西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经省委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

标签:网络监督 主流媒体 两个舆论场

新闻解读:

从周久耕的“九五至尊”天价烟到深陷“名表门”的杨达才再到之后原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网络对官员的监督初显成效。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失语,网络的隐匿性和广泛性让有关部门再也无法遮蔽和隐瞒,雷政富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即被停职查看,可见舆论监督力量初显。

一、新媒体的变革意义。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会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显然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Web2.0时代,初次见面的人们除了交换名片以外,也许很有必要问一句“您的微博号是什么,我粉你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中写道,当今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从BBS时代的“顶”到微博时代的“转”,一字之差,民间舆论场的力量却完全不同了;虽然民间舆论场仍停留在野蛮生长和自发秩序阶段,但这并不妨碍社会在博弈中越来越好。

二、主流媒体的职责和责任。毫无疑问,两个舆论场是需要不断的融通的,主流媒体一方面要进行舆论引导,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重塑自己的公信力。《辽宁日报》在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并没有附和全国媒体慨叹传统道德缺失、世风日下的失望之声,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说当今中国主流道德是向上的》的评论,有理有据支持了主流道德是向上的这一积极信息,对弘扬主流价值提供了正能力。网络舆论有监督,也就必然有泛滥,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群情激昂的声讨一切的不公正和特权,但真正理性的声音仍旧相当有限,为了争取特权而反对别人有特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个时候,主流媒体的声音应该而且必须智慧而有力了。

3、伦敦奥运会成为首届“社交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