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挪用公款罪 >

挪用公款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

《华东政法学院》 2006年

获取最新

挪用公款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

高维  

【摘要】: 挪用公款罪最早确定于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1997年《刑法》第384条予以正式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司法实践中,由于挪用公款案件的复杂性和对法律及司法解释的理解不同等原因,在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挪用公款后的具体用途对定罪的影响、挪用公款不退还行为性质的认定等方面存在着认识分歧。本文通过法理分析并联系实际,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并针对挪用公款罪目前在立法上的缺陷与弊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建议。 本文近30000字,由导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言部分简要回顾、说明了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概况,对近年来司法实践中有争议的疑难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了说明。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问题。首先,从犯罪构成理论、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本意及对立法解释的解读等方面,论述了在目前的立法状况下,“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构成不可或缺的必备要件。其次,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归个人使用”一系列解释的演变,说明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及存在的分歧。立法解释对“归个人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便于实践中统一认识,正确执法。再次,在对立法解释相关概念进行理解、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比较,分析了立法解释从用语到内容的显著变化,指出了立法解释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为挪用公款后的具体用途研究。《刑法》将公款的具体用途规定为挪用公款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对此,首先介绍了理论上存在的肯定与否定的观点。其次从刑法基本理论“以目的行为定罪”及司法实践中对各种用途的区分、犯罪数额及犯罪形态认定等方面的混乱看,提出了不应将公款具体用途规定为犯罪的构成要件。最后,对将挪用的公款用于“非法活动”、“营利活动”及“超过三个月未还”三种具体的用途分别作了界定。 第三部分为挪用公款不退还行为性质的认定。首先,介绍了“挪用公款不退还”立法的演变,指出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对挪用公款后因客观原因不能归还的,不再以贪污论处,而将其作为挪用公款罪加重处罚情节的规定是很大的进步。其次,论述了因行为人主观上的原因对挪用公款不退还行为性质的认定,提出了因主观原因不退还的以贪污罪论处在刑法理论上属于转化犯的范畴。最后,分析了挪用转化为贪污的具体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为对挪用公款罪立法现状的分析。通过思考,提出了目前挪用公款犯罪的立法在罪与非罪的界定、客观要件的构成、刑罚设置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取消将公款使用人区分为单位和个人并以此界定非与非罪、取消将公款的具体用途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及在刑罚中增设财产刑的立法建议。 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总结。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言9-11
  • 第一章 挪用公款罪“归个人使用”的理解11-20
  • 第一节 “归个人使用”是否是挪用公款罪的必备要件11-12
  • 第二节 “归个人使用”问题有权解释的演变12-15
  • 第三节 对《立法解释》中相关概念的理解15-18
  • 一、如何界定“其他单位”15-16
  • 二、如何界定“个人决定”16-17
  • 三、如何界定“以个人名义”17-18
  • 第四节 对《立法解释》的评析18-20
  • 第二章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具体用途20-27
  • 第一节 具体用途是否是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20-22
  • 第二节 对“非法活动”的理解22-23
  • 第三节 对“营利活动”的理解23-25
  • 一、用于归还个人贷款、借款23-24
  • 二、用于公司注册等为营利作准备24-25
  • 三、用于国家工作人员个人经商25
  • 第四节 对“超过三个月未还”的理解25-27
  • 第三章 对挪用公款后不归还行为的性质认定27-34
  • 第一节 挪用公款不退还的立法演变27-28
  • 第二节 因主观原因不退还的行为性质的认定28-32
  • 一、因主观原因不退还的能否构成贪污罪28-29
  • 二、挪用公款罪转化为贪污罪的条件29-32
  • 第三节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司法适用32-34
  • 一、挪用公款必须同时具备“数额巨大”和“不退还”两个条件方可适用该规定32
  • 二、关于不退还行为的时间限定32-34
  • 第四章 对挪用公款罪立法完善的思考34-39
  • 第一节 挪用公款罪的立法缺陷34-36
  • 第二节 对挪用公款罪立法完善的建议36-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3-4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作富,桑红华;挪用公款罪问题研究[J];法学;1993年02期

    2 孙国祥;挪用公款给单位使用的性质与认定[J];法学;2002年07期

    3 刘兴树;挪用公款罪的准确认定与立法改进争议[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高峻,肖露;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用途对犯罪构成的影响[J];检察实践;2000年05期

    5 魏刚;对挪用公款不退还的理解[J];人民检察;1998年05期

    6 李琳;对挪用公款案件司法解释的两点质疑[J];人民检察;1999年11期

    7 周振想,韩哲;关于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几个问题[J];人民检察;2002年02期

    8 孙军工;《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检察;2002年03期

    9 黄太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和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立法解释简介[J];人民检察;2002年07期

    10 张毓平,张波;对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质疑[J];人民检察;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天宝;;西汉张释之断案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元;;金融诈骗罪之目的要件及罪过形式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杨淼;;论刑法中的身份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邱威,杨书立;论片面共同正犯[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6 顾芷萌;;贪污案件证据的收集[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冯凡英;论妇女作为强奸罪的主体[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刘亚娜;持有型犯罪的罪数认定疑难问题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王志祥;;情节犯基本问题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赵秉志;;论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问题[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恩婧;;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适用条件分析[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牛锋;民刑法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金涛;军事刑法特殊性的价值与范畴解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苏宏峰;犯罪未遂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晓宏;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权力、程序、文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熊菁华;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胡旻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限制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倩倩;浅谈犯罪集团首要分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黄辛;经济犯罪刑事立法完善的理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肖支浩;盗窃罪特殊形态的数额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解媛;受贿罪主体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于蕾;假币犯罪司法认定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杨风娥;我国刑法增设水污染罪立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炳昭,江献军;挪用公款罪法律适用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何勇;也谈挪用公款的定罪问题[J];法学;1987年05期

    3 王作富,桑红华;挪用公款罪问题研究[J];法学;1993年02期

    4 田宏杰,侯亚辉;挪用公款罪司法适用问题研析[J];法学;1999年04期

    5 唐伯荣;“挪用公款不退还以贪污论处”质疑[J];法学研究;1995年03期

    6 魏刚;对挪用公款不退还的理解[J];人民检察;1998年05期

    7 郑广宇;挪用公款罪相关实务问题探 析[J];人民检察;1999年09期

    8 周振想,韩哲;关于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几个问题[J];人民检察;2002年02期

    9 孙军工;《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检察;2002年03期

    10 黄太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和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立法解释简介[J];人民检察;2002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民庆;郑江;;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理解与适用[J];中国检察官;2009年11期

    2 徐福华;五种不同情节和处理意见[J];法学;1986年12期

    3 丁汀;;“挪用公款罪”相关问题的探析[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4 许海波;关于挪用公款罪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J];政法论丛;2005年04期

    5 王飞跃;;挪用公款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福建法学;2003年02期

    6 洪流;挪用公款罪中共犯的刑事责任分析[J];法学;1993年12期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农村财务会计;1998年07期

    8 杜国强,林培芬;挪用公款用途的司法认定[J];检察实践;2005年03期

    9 刘玉光 ,江宁;查阅72件案件发现的问题[J];法学;1986年12期

    10 张春林;;关于挪用公款罪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艾琳;;挪用公款罪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贤昌;吴良勇;;我县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杨政险;张爱清;;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合成路线探讨[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