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法制新闻 >
中国法院网等推出“2006年十大法制新闻”(图)
中国法院网等推出“2006年十大法制新闻”
中国法院网消息:时间的脚步匆匆,2006年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站在辞旧迎新的门槛旁,打开我们的记忆之门,将一件件法制事件过滤,将一个个案件评点,将一位位为公平、正义挺身而出的人物回想,是什么让我们难忘,是谁感动着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物权法修改、反商业贿赂?还是对日诉讼、博客案、黄静案?抑或是周泽、董海平、李刚这一位位普通公民?
中国法院网与人民网、央视国际联手,共同推出"2006年十大法制新闻"、"2006年十大案件"、"2006年十大法制人物",让我们一起感知2006年中国法制的点点滴滴。
1.政法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新闻提要] 2006年4月,中央政法委在北京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法治
11月12日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理念教育活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全国政法系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政法队伍的执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执法作风进一步转变,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
[入选理由]随着我国政治改革和司法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深入每一个和法治有关的工作实践。这个千百年来被各种制度所标榜、但只有在法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实现的社会人文理念,正在朝着中国公众渐行渐近。
·李步云等五位法学专家解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
2.物权法草案七次审议体现民主立法精神
[新闻提要] 作为中国民法草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权法草案于2002年12月与民法草案
[入选理由] 作为一部调整公私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物权法草案提请审议伊始就备受社会广泛关注。该法一旦通过,将成为理清我国社会财产权归属的一个里程碑。一部物权法涉及13亿人,涉及极其庞大的公私财产,正因如此,立法过程必须尽可能听取各方意见、兼顾和协调各方利益。漫长的审议过程,恰恰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
·中国物权立法充分体现宪法原则
3.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
[新闻提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明确从2007年1月1日起,所有死刑案件核准权都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届时,部分死刑案件复核权授权地方高级人民法院行使的20多年历史就此告终。
[入选理由] 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不仅仅是一次刑事司法程序变革,它更是现代文明的一大进步,是中国在人权保障方面所做的重大努力。从司法角度看,这一变革将促进刑事审判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但更大的意义在于彰显了两大价值,一是我国宪法所强调的"尊重和保障人权",二是世界范围内在死刑问题上所倡导的"少杀"和"慎杀"。由此不难看出,社会进步对法治建设的内在影响和必然推动。
·肖扬:严格控制死刑 让每起死刑案经得起历史检验
4.中国政府向商业贿赂宣战
[新闻提要] 2006年2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
[入选理由] 近年来,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蔓延,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毒化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已成一大公害。而此次行动,反商业贿赂被纳入了反腐败的体系,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向商业贿赂宣战,并且这一次,是以反腐败的名义。这显示了高层治理腐败,打击商业贿赂的决心。
·中国检察机关今年11个月查办商业贿赂犯罪859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