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辩护律师 >

宋康昊专访:曾拒演《辩护人》 更偏爱历史题材


《辩护人》宋康昊专访    【点击观看《辩护人》中文预告片】
 

    1905电影网专稿 "大饼脸”宋康昊是韩国当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同时也是备受肯定的演技派,被韩国观众称为“国民影帝”。从早期通过等作品,他和李沧东、朴赞郁、奉俊昊、张勋等韩国当代最重要的导演合作了一个遍。日前他又将携手去年青龙电影节最佳影片《素媛》的导演李浚益拍摄新片《思悼》。

    对于宋康昊来说,2013年是他从影以来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同年上映的三部电影《雪国列车》《观相》和《辩护人》总共动员了3000万观影人次,创下惊人的票房纪录。而他个人从影以来主演影片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8000万观影人次。《辩护人》也继《汉江怪物》之后成为他第二部突破1000万观影人次的票房大作。宋康昊也凭借该片获得了第50届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门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辩护人》改编自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的亲身经历。影片以1981年全斗焕执政初期的釜山为背景,讲述了平凡税务律师宋宇锡为震惊全国的“釜林事件”受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的故事。事实上,宋康昊最先接到《辩护人》这部作品的提议时,并没有答应参演。由于已故前总统卢武铉仍然在韩国社会是带有争议性的人物,影片在开拍前就引发了各界争论。不过,在考虑了一周之后,宋康昊最终还是拨通了制作人的电话,接下了这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他认为和争论与政治相比,电影和真相更有分量。

    在影片宣传期间,宋康昊接受了韩国媒体的采访,言谈间透着这位“国民演员”的大智慧,让人在赞叹他演技的同时更加钦佩他待人接物的高远目光。


宋康昊
 

宋康昊专访原文

    记者:《辩护人》和《雪国列车》《观相》相比,应该是令想看宋康昊演技的观众最有满足感的一部影片了,不知道你在表演上是否也获得了同样的满足感?

    宋康昊:确实如此。《辩护人》这部作品,抛开其题材和内容来看,从表演性来说,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演员丰富可能性的作品,这种角色估计一辈子也碰不到一两次了。以前和全度妍一起拍《密阳》的时候跟她说过:“一个人哪怕演到80、90岁,能碰到这种角色的几率也不多呀。”当然那时候李沧东导演不在场(笑)。从角色塑造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辩护人》之于宋康昊,就相当于《密阳》之于全度妍。”

    记者:“律师”和“辩护人”这两个单词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

    宋康昊:律师的话倾向于职业性的诠释。辩护人应该说更符合整部电影的主旨。和事件相比,更能表现出人物的立场和人的情感。

    记者:宋宇锡律师这个人物表面上是虚构的角色,但故事的内容的确是涉及了真实事件与历史原型。虽然塑造这个角色之前对于演员来说并没有切实的参考模型,但实际看过电影后,我们的确联想到了卢武铉总统的种种言行、习惯、语气等等……关于这种相似性,在尺度拿捏上是否因为导演的特别要求?

    宋康昊:完全没有。杨宇锡导演对演员给予最大程度的信任,从来不会刻意要求说这里该怎么演,反而是我会偶尔征求导演的意见。

    记者:那也就是说这个人物的细节拿捏部分纯粹是你的判断了?

    宋康昊:其实没有刻意想要唤醒观众关于他的记忆,没有掐算说哪部分语气或者动作应该如何像他。从始至终是一个自然而然塑造角色的过程。

    记者:以前你在采访中曾说过,如果饰演一个流浪汉,并不是说一定要外形打扮得破烂不堪的样子就够了,即使穿着干净的衣服,也能传递出人物内在的情绪。演技并不是表面细节的表现,而是内在本质的把握,那么这一次你又是如何接近和把握角色(卢武铉原型)的呢?

    宋康昊:他是一个注重原则主义的人,按照理性思维和常识性思考方式在生活的人。比如最初他在做房地产登记业务的时候,碰到那些抗议的律师们,就对他们说有什么问题请走法律程序。应该说就是那种尊重常识和原则,遵守法律的正直公民。我以前也听过卢武铉的一些有趣事迹,偶尔也会给人以调皮的形象,不过也并没有读过他的回忆录。实际生活里曾见过他两次,一次是《密阳》在戛纳得奖之后和前辈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午餐会,后来一次是在模范纳税者表彰座谈会上,大概五六十人聚在一起,他都离我距离有点远。其实那样短暂的会面经历也并不会对演技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吧。

    记者: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宋宇锡这个人物既熟悉又找不到参照原型,大概也是因为演员宋康昊本身的特质吧,带着个人特色的声音、语调、动作等。比如吃饭时候嚼嘴的习惯,比如说话前会抖动一下脖子,你似乎从来也没刻意去摒弃这些习惯性的部分。

    宋康昊:最近很少听到别人这么说了,但其实我还带点庆尚道口音呢。以前曾对我的后辈们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为了演戏而说话,而不是为了说话而演戏,个人的细微习惯并不会那么强烈地影响人物塑造。只有当你无法准确地诠释人物的内在特征时,那些细微的习惯才会造成妨碍。这是以前在演话剧时期的感悟,从那时起就曾思考过,演完一个角色之后,会不会对我个人来说就变成了无意义的事?舞台上的角色并不是静止的照片,是鲜活的、移动的存在,那个角色没有宋康昊这个人去诠释的话就是死物,否则就不叫演戏,只能叫模仿。如果想演流浪汉,不是说就单纯去模仿流浪汉的行为,而是领悟了流浪汉的特质之后,把那个内核通过宋康昊的身体表现出来。在那种情况下,个人的习惯和小动作便并不会成为妨碍了。当然每个演员都有不同的表演方式,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和方法。

    记者:顺便提一句,关于动作演技,我们可是十分怀念宋康昊式的“飞踹”啊(《杀人回忆》中的经典镜头),不知道这个动作设计是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

    宋康昊:总感觉用拳头的话,显得更加暴力,有侮辱感,反而用脚的话,有种玩笑式的色彩,对对方来说,能够感受到某种情感力量,但是不会负担感过重。就像是你踹一下别人的屁股,和用手揪着对方的头发,那是截然不同的感觉。这方面的动作设计有时候会有益于人物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