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新媒体时代:时政报道跃上新高度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整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清晰——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转入数字新闻阅读,新闻移动化和多终端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为适应这种变化,传统媒体纷纷转向网络。新媒体时代,时政报道运用新技术、新渠道在报道观念、采编模式、稿件内容、传播形态等方面创新突破,发布及时、准确、权威的新闻信息,时政报道跃上新高度,传统媒体完成一次华丽转身。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媒体
2012年年末,新华社微直播“习近平、李克强深入基层看望群众调研实情”,让广大网民和受众第一时间见证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亲民风范、务实作风,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极大反响。
【习近平会见美前总统卡特100字新闻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3日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局面。@中国网事
【李克强冒雪再访老朋友】时隔近5年,李克强再次来到恩施龙凤镇龚延强家。他与龚家人围坐火塘边,问收入多少,口粮够不够,儿子打工能寄多少钱回来。他还到卧房和灶间察看。他说,收拾得比五年前干净,年货也开始备了。“来,咱们以茶代酒,祝你们生活越过越好。”@新华视点
……
这是新华社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努力改进报道文风,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实现新华社时政报道的历史性突破。
一、时政报道拥抱新媒体 即时跟进现场直播
长期以来,时政报道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备受关注。但是,时政报道有严格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模式,而新闻价值被“隐藏”影响传播效果成为它的“痼疾”。
怎样既挖掘新闻价值,又成功引导受众“可读易读悦读”时政报道呢?新闻学教授梅尔文?曼切尔在论述新闻的表现手法时曾说,(Show,don’t tell)要表现,不要陈述[1]。
2012年年末,新华社充分运用微博新媒体手段,对习近平和李克强中央领导同志活动全景式实时报道,进一步增强中央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有效性、覆盖面。报道内容真实、权威、专业水准高,在新媒体时政报道中占据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微博突破了传统时政报道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实时直播报道中央领导同志活动,密集报道最新动态,同步跟进,时效快,促进了传统媒体与网民受众的互动,让广大网民和受众在第一时间见证新一届领导人亲民风范、务实作风。
时政报道拥抱新媒体,对时政报道传播产生革命性影响。在报道理念上,它坚持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报道原则。在采编模式上,它强调采、编、发合一的采编模式,要求编辑记者具备采、编、发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稿件内容上,从事实到用词、表述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从而准确地传递中央的声音;在传播形态上,追求准确、时效和受众体验。
二、改变表达方式 突破传播风格
针对一些时政报道刻板的语言,受众反感,既不爱听,也不爱看的问题,新华社善于挑战,敢于创新,突破传播模式和报道风格,丰富报道内容,改变话语体系,清新文风扑面而来。
(一)内容配置
根据新闻产品中各部分的定位和风格特色的规定而操作的,或者说,新闻产品的局部设计与新闻报道策划中已经包含了稿件配置方面的设计,新闻编辑不过是在编排稿件时按照方案中的设计对稿件加以配置。稿件配置,以灵活的表现手法,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思维融合,深入挖掘新闻信息资源,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发展过程,可以弥补报道形式单一和信息量不足的缺憾[2]。
新媒体稿件注重呈现细节、记录实况、传达真情,融新闻性、可读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稿件捕捉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富有感染力的直接引语。配发精彩画面,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融为一体,在新媒体上全景式密集释放,让受众同步见证事件全过程,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也是新媒体无法抗拒的魅力。
(二)标题制作
新闻标题,告诉读者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新闻标题出新出彩,围绕受众关切,提炼新闻核心观点和有效信息,使用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语言,力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新颖醒目、引人入胜。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要避免出现空洞呆板,反对玩弄词藻甚至庸俗的标题。
(三)文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