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故意杀人罪 >
云南马加爵故意杀人案精彩辩护词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云南马加爵故意杀人案精彩辩护词 (2009-10-06 20:53:56)
标签: 教育 云南大学 故意杀人案 马加爵 昆明 杂谈 分类: 维权指引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我受律师事务所的指派,现为马加爵一案的辩护人,我的辩护词如下:
一、本案事实
2 月 23 日下午 1 时 20 分,昆明市公安局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 4 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遗体。作案时间初步认定在 2 月 13 日 至 15 日,作案工具即现场遗留的石工锤。该宿舍失踪的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0 级学生马加爵即列为重大作案嫌疑人。 2 月25 日 ,云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向全社会发出A 级通缉令,悬赏 15 万元抓捕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2 月26 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公安厅发出通缉令,悬赏5 万元抓捕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3 月1 日 ,公安部发布A 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公安机关将对提供准确线索的公民给予 20 万元人 ( 和 ) 民币奖励。 3 月 5 日夜 24 时,公安部统一指挥的针对马加爵的全国大排查结束。 3 月11 日 ,云南省公安厅发出通告称,马加爵极有可能于 2 月17 日下午 乘火车离开昆明。云南省公安厅提请乘坐当日部分车次的乘客、沿途车站工作人员及周边群众,积极向警方提供情况。 3 月12 日 ,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里被杀害的4 名学生的尸体在昆明火化。其中一名广西梧州籍学生邵瑞杰的家属,也于 3 月 13 日早晨 捧着骨灰盒返回广西。据悉,在 4 个死者家属陆续返回家乡的时候,有关单位给 4 个死者的家属送了 8 万元的慰问金。 3 月15 日晚 ,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 据公安机关询问马加爵时供述: 2004 年2 月13 日,马加爵因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他就准备用铁锤逐个突袭4 名同学:唐学礼、邵瑞杰、杨开红、龚博。当晚,只有同学唐学礼在宿舍内,邵瑞杰在别的宿舍里休息。马加爵用锤子唐学礼杀死后,把唐放到衣柜里,用报纸等物盖好。 2 月14 日当晚 ,趁邵瑞杰洗脚的时候,马加爵用同样手法将邵杀死,事后仍将尸体塞入衣柜。 2 月15 日中午 ,同学杨开红到马加爵的宿舍来找邵打麻将,马说他一会就回来,并在杨看报纸等候时将其杀害。事后仍将尸体塞入衣柜。 2 月15 日傍晚 ,马加爵跑到1 幢 402 室将龚博叫到自己的房间将其杀害。事后仍将尸体塞入衣柜。
二、 本案的反思
( 一 ) 马加爵的心理历程——贫困学生的三重世界 第一重世界:贫困家乡的城市想象 2000 年 7 月,马加爵领到云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平时内向寡言的马加爵显得特别高兴,还专门给每个 任课老师带了水果。虽然成绩一向不错,高考时马加爵发挥较好, 697 分的成绩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 50 分,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都够了。但考虑到太远,来去路费也贵,就选了同是重点大学的云南大学。在选择专业时,班主任卢利铭跟马加爵说,“ 21 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马就听了老师的建议报了生命科学专业。 马加爵考上重点大学对于马家来说,更是一辈子最大的喜事。父亲马建夫在三兄弟中是老大,在三家十几个孩子中,马加爵的小名按年龄顺序排名叫“十二”。而家里出来的惟一一个大学生正应验了老人取名时“加官进爵”的愿望。 2000 年秋天上大学成了马家人最远的一次出门,马建夫清晰地记得,夫妇俩带着马加爵先坐一个半小时的汽车到了 80 公里 外的省会南宁 ?? 这也是马加爵第一次来南宁,然后坐了 16 小时的火车到昆明。他还向父亲母亲保证,一定在这里好好学习,好好表现,将来找个好工作。 也许是家境的贫寒使早熟敏感的马加爵变得懂事而内敛,学习成了他实现内心理想的惟一方式。随着上了初中学习压力加大,“马加爵变得内向,也不喜欢说话,我们也很少来往了”。脱离了童年的马加爵不喜欢出去玩,基本上呆在家里,“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家里根本没有钱供他出去玩”。马加爵刚上初中时候分在普通班,后来因为这个班的成绩普遍上升,转为重点班,“这在宾阳县初中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时候他在家族眼里更多的是“好学生”的代名词。紧邻马加爵家的二叔家因为做点小生意,经济比较宽裕,但他羡慕的是像马加爵这样争气的孩子,“每次都要他指导我们学习,以他为生活的榜样”。上高中后,马加爵学习上花的力气更多。学校要求学生中午休息,但马加爵经常到教室去看书,“他是班上少数不用别人催、很自觉的学生”。在面向全南宁地区十多个县招生的 80 多人班上,马的成绩一直在前 20 名。在家人看来,马加爵还是一个特别有志向的人,虽然曾拿过南宁地区物理竞赛第一名,却没有主动向家人提起。父亲马建夫很为孩子的“不简单”自豪:“他得了很多奖状,偷偷地压在抽屉里面,我们还是在无意中发现的。问他为什么不给我们看,让我们也高兴高兴,他说‘这根本不算什么’。他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好好地孝敬我和他妈妈。”马建夫说,高考时马加爵报的第一志愿是军校,因为将来国家给的福利好一些,家里可以少操心一点,但没有被录取,“当时他很不开心,这孩子觉得家里的负担太重了”。 当马加爵所有的努力都跟上大学联系起来时,对于农村的家人老师来说,这个寡言少语学习优秀的孩子是个绝对的好孩子。马加爵被父亲形容为“很闷”的性格似乎也成了优点,“如果有人批评他,他也很沉得住气。我从来没有见他生过气,他都闷在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不说出来”。 马加爵的生活一直很朴素,在 卢利铭老师印象中,他在三年高中生活中几乎没什么新衣服,从不乱花一分钱,很多时候吃饭没有一个肉菜,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 100 元多一点。班上当时最有钱的是一个姓钟的同学,一个月开销 400 元以上,“他们俩的关系一直比较疏远”。 云南大学位于昆明闹市区,学校本部与鼎鑫校区分别建在老的一环路一二一大街两侧,与周围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集中构成了高校区。在风景秀丽的翠湖边,离市中心不到 3 公里 的高校区内有兴旺的经济消费,各色超市、卡拉 OK 厅、服装店、体育用品店沿街而立,裹夹着浓烈的都市气息。昆明作为大都市的繁华显然超过马加爵见过的城市,也超越了他的想象。对于一直长在农村的马加爵来说,家里那座建于 1986 年的平房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一部旧彩电是仅有的电器,还是亲戚送的。甚至打个电话回家也要打到二伯家里,再让父母过去接。父母除了种地,主要帮助附近的成衣店老板烫衣服,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 500 元,一般也就 200 多块钱。为了送马加爵上大学,带到昆明的 6000 多块钱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还向亲戚凑了点。在交完学费之后,父亲给你留下了尽可能多的生活费,就揣着几十块钱离开了你,临走时,笨拙的父亲告诫你要好好学习,要用钱了就跟家里说一声,要跟同学好好相处,人穷可不能志短啊!这时候你身上仅仅剩下不到一千块钱,可是那却是你一生中最富有的时候。考上云南大学让平时低调的马加爵彻底松了一口气,他关于繁华都市的向往和报效父母的心愿几近实现。马建夫说,“他考上我们就满意了,上了好大学就有好工作”。 然而当马加爵春风得意地跨进大学时,他没料到,正在努力摆脱的贫穷会成为自己最大的标志。 第二重世界:美好大学的现实落差云南大学生科院 2000 级的 124 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海南、河北、重庆、吉林、浙江、江西等地都有,其中云南本省的生源占到 1/3 左右,广西来的考生有四个。由于学号的排序把同一地区的学生放在一块,从广西梧州来的邵瑞杰、云南的唐学礼、杨开红、陕西的龚博和马加爵分在了一个寝室。宿舍中马加爵家庭条件最为困难,因此他也是最拮据的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马加爵兴奋而激动,一位同学回忆说,在路上碰到他,老远就伸手打招呼。“感觉是一个与大家相处和谐的人。”这种印象也留在了老师林志强(化名)的记忆中,“马加爵参加了新生篮球赛的训练,虽然最后因为水平不高没有参加正式比赛,我发现他也认真地站在旁边当啦啦队。” 林老师当时想,“这个学生还是很有集体荣誉感的。” 马加爵的默默无闻对这个青春世界的诱惑与差别有些始料不及。农村长大的他并不具备任何类似的优势,虽然以前偶尔玩篮球,也仅限于纯业余水平,英语或文艺特长更是不可想象。在大众场合的他总是“挺腼腆的,不起眼”。与此同时,马加爵发现贫困似乎成了他最大的敌人。 而马加爵每天所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色彩斑斓的交际世界。同学们评价说,昆明本地的学生最突出,一般家境好,消费高,“新款手机、摩托车从大一就有了”。有的同学一次就买几百块的游戏碟,专挑正版的。云大校园本部通向东二院宿舍区的近 500 米 的圆西路是学生们最集中的消费场所。近百家饭馆、服装店、咖啡屋永远生意红火, 3 公里 外的“昆都”夜总会也是一些同学的光顾地。不管马加爵愿不愿意面对,贫困的经济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同学见到的他“除了吃饭,几乎没有别的消费”。而敏感好强的马加爵是不愿意让同学看到自己的吃饭内容的。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中,他偶尔打打篮球或踢踢足球,在大学里都是不需要花钱的活动。马父也说,为了省钱,马加爵有时几个月才打一次电话,简单回答家里学了什么新课程,再问问家里有什么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