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取保候审 >
浅谈村民委员会担任保证人的资格
农村村民委员会能否担任保证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意见亦不甚一致。所以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担保法关于保证人资格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七条规定了作为保证人的一般条件: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该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同时列举规定了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一般不能担任保证人,其中国家机关作为政府管理机构不宜担任保证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为立法者担心其担任保证人会损害其所肩负的社会公益目的而予以禁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对担保法第七条规定的其他组织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明确:“担保法第七条规定的其他组织主要包括:(一)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二)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联营企业;(三)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四)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五)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该解释没有明确农村村民委员会的保证人资格。但该解释第十四条、第十六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对于担保法第九条限制担任保证人规定进行了相应限制,从上述解释条款的精神来看,实践中对于农村村民委员会担任保证人的资格应当是认可的,只是还不明确。
二、社会团体和自治组织的辨析
农村村民委员会不属于国家机关,也不属于法人分支机构和事业单位,那么它究竟是否属于具有公益事业性质的社会团体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法律将农村村民委员会定性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那么“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究竟是否是同一概念?
笔者以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同于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则是基于宪法专门规定,按照居民的居住区域设立的,其组织的内部关系是由专门的法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以调整的。有关法律基本上是将“社会团体”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居民委员会”作为不同主题并列提出的,可见在立法者的概念上“社会团体”和“村民委员会”是不同的概念。因此笔者主张对于担保法第九条“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之禁止性规定的理解中,“社会团体”不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
三、应当承认村民委员会的保证人资格
按照一般法律原则,法不禁止即允许,尤其是民事领域。既然按照上述法律解释,担保法没有禁止村民委员会担任保证人,那么实践中就不应当否认其担任担保人的资格。
同时,从实践需要来说,允许村民委员会担任担保人也有其现实需要,因为:村委会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政府组织,只是受地方政府委托办理部分公共事务,所以作为部分肩负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类似于准政府组织的村委会不能完全套用对于政府的约束对待;对于肩负着公益事业的村委会,因为在我国集体所有制制度下,村委会作为村民集体组织,不但具有一般的公益事业的办理职能,同时还承担了组织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职能,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它使势单力薄的村民个人可以抱团组成集体具备发展经济、抵抗风险的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村民集体还举办了村办企业等经济形式,使本来无法创办企业的村民个人凭借组织的形式创办了企业,在运作得好的地方,村民集体经济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就业、经济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村办企业经济创收也大大地充实了村集体作为担负办理村民集体公益事业的组织为乡村建设、村民公益办理各项公益事业的经济实力和能力。应当说,只有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谈得上办理公益事业的可能,没有经济实力,村委会又能如何更好地办理公益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