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 (2010-05-20 22:04:26)

标签: 杂谈

【内容提要】在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此类现象展开论述,从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以及预防等各个方面浅谈了一下认识,当然,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并不单单需要空头理论,而且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真正的实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预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目录】

引言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引  言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军和后备军,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犯罪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工作的安定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在法律责任上还无能力承担起刑事责任的压力;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必须爱护“花朵” 。

一、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特点
    1、辍学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多。“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青少年受不良消费习惯的影响,或是交友不慎,而走上歧途的较多。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人情消费观悄然进入农村校园,而农村家庭大多经济状况一般,盲目攀比的消费使不少青少年失去了心理平衡,有的铤而走险。
    2、暴力侵犯财产  仍居多 未成年人仍将侵犯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公私财物上。
    3、白天结伙作案的增多,这可以在许多报刊中可以看到,在这里就不在细细阐述了。

4、青少年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5、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如2001年刑庭审理的王某故意伤害一案中残忍的作案手段,不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经统计,2001年审结案件中几乎所有的故意伤害和强奸案件均为青少年所为。
    6、犯罪年龄低龄化。他们中有的还未满18周岁,本应是上学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如2001年审结了一起两名在校生与社会辍学少年结伙抢劫案件,其犯罪对象也是在校生。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

在校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可见其引发犯罪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因为,青少年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家庭,社会的、自然的环境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对人性格最易发生影响、而且影响最深刻的是家庭。家庭的影响主要是发生在父母的养育态度、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的气氛上。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 , 家长不良言行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溺爱 、放任 、粗暴等几种教育类型容易引发不良后果。轻者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重者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误入人生歧途。家庭稳定,社会才能相对稳定;同时,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首要条件,也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责任。
    (二)学校因素
    1、学校在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上作了很多努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1)缺乏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注重文化教育忽视德育教育。教师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2) 教师育人方法单一,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校园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提出一个问题:星期天你最多的是干什么?结果令人很吃惊,三个班中30%的迷上了村、镇中的游戏机,仅仅有10%的偶尔看一下书籍,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去偷东西、借钱的原因,原来是用于玩游戏机,如果再不加以制止的话可想而知,后果会很严重,借不到的话有可能去抢、去骗,教育本身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凡事要防微杜渐。

3、多数中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初中辍学)后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就业的学生一般都缺少一技之长,智力劳动的价值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后容易无所事事。

4、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