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受贿罪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
《安徽大学》 2011年
获取最新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
单迎娜
【摘要】:为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腐败问题,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同时强化我国刑事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衔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9年2月28日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七)》中,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该罪的增设是对《刑法》第388条的进一步完善,但该规定对诸如“关系密切人”、“近亲属”等法律用语并未进行明确界定,以至于实务界对本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等构成要件的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分歧。这一缺憾不仅给该罪的认定带来了司法上的困惑,影响到该罪名功能的发挥和刑罚目的的实现,更直接危害了刑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此,依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进行一次系统的探讨,对该罪相关条款中的模糊性法律用语作个明确界定,从而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相关易混淆罪名区分开来,以促使规制该罪名的法律规范在司法实践中得以正确应用,是刑事司法正确定罪的基础,也是适当量刑的前提,是值得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通过分析刑法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相关规定,将近亲属这一概念界定在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之内。提出了认定关系密切人的两个标准。并将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离职后的“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排除在离职国家工作人员范畴之外。通过以上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范围的逐一界定,为正确区分罪与非罪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在国内立法与国际立法比较的基础上,将本罪中“影响力”的内涵界定为非权力性影响力。同时,将“替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联系“利用其它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犯罪构成要件来考量。最后逐一分析了索取(收受)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较重情节这几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素,以期给相应行为一个符合刑法规定的处罚。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落脚点。在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和客观方面界定的基础上,将该罪和相关易混淆罪名作了一次区分。通过将本罪与介绍贿赂罪、受贿罪(斡旋贿赂)、以及受贿罪共犯进行比较,分清了本罪与易混淆罪的界限,进一步明确了在对本罪进行司法认定时应当把握的标尺,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设立的实践价值。文章从司法认定的角度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进行了一次立体性剖析,以促使相关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的理解与适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4.3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维才;;论影响力交易罪的基本构造与转化适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张卫英;姜淑贞;;非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共犯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杨江滢;;略论《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4 秦丛丛;;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邢晓冬;姜君颖;;影响力交易罪客观行为界定[J];当代经理人;2005年03期
6 雷安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兼谈刑事判例制度[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7 李冠煜;;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刘宪权;;对受贿犯罪修正的几点意见[J];法学;2008年12期
9 李北京;;受贿罪主体问题初探——兼评《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10 徐晨;;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解析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英华 国家检察官学院 法学博士;[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书关;受贿罪共同犯罪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何俊;;论合同诈骗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童伟华;;财产罪的法益——修正的“所有权说”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何承斌;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的比较研究——以贪污犯为线索评析我国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高仕银;;罪刑法定明确性原则的本土化进路——以域外明确性判断标准考察为基础的展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赵拥军;;在规则冲突中寻求生命权紧急避险的支撑——以“大多数”语境下的行为功利主义为标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李鹏飞;黄世斌;;贿赂罪若干罪名的分析比较及立法完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南;郭文;;环境监管失职罪因果关系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