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摘抄莫言获奖后各新闻媒体的报道,楼主自己也

楼主:风流哥哥李逍遥 时间:2012-10-12 16:04:00

  莫言获奖在中国引轰动 媒体学者纷纷解读 2012年10月12日 13:01:25
  来源: 环球时报

  1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最新诺奖得主莫言的作品成为媒体追逐焦点。

  “世界上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昨晚,英国广播公司用这样的方式报道莫言获奖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件。莫言名字的拼写MO迅速登上全球各大英文媒体,理由很简单: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花落中国籍作家,而用中文写作者上一次获奖,还要追溯到12年前获奖的法籍华人高行健。昨天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中国学者将莫言获奖形容为“伟大时刻”,莫言本人则显得低调很多,对本报的采访要求未做回应。与此同时,日本媒体则对本国夺魁大热门村上春树“意外失利”颇为遗憾。为何是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的说法是“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一些国际媒体则认为莫言获奖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出现某种转变:得奖者莫言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俄罗斯《导报》猜测,诺贝尔奖委员会似乎是有意打破以往的某种偏见。

  不是村上春树,是莫言

  “意外”,这是诺贝尔委员会昨天宣布莫言获奖后,国际上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1日中午,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开奖现场”的瑞典文学院早早就聚集了很多记者。《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或许是受了之前预测的影响,前来采访的中国媒体明显多了很多。文学院常务秘书恩隆德在媒体长枪短炮下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莫言获奖,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记者会大厅另一侧则迅速摆出了一个展台,上面有十多本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和法文的莫言著作,如《丰乳肥臀》等。听闻莫言获奖,现场许多记者同行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祝贺,瑞典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悦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作家早就走向世界了,鲁迅、沈从文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如果翻译成外文,也许早就获奖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此次诺贝尔文学奖竞争颇为激烈,美国、加拿大等国作家都在提名者之列,而此前的得奖大热门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朝日电视台等日本新闻媒体昨天傍晚还在报道村上在欧洲公司给出的赔率上超过莫言,得奖希望很大,日本一些书店已为村上的作品设立专柜,他的粉丝也在准备庆祝晚宴,但东京时间20时,被宣布获得文学奖的却是莫言。俄罗斯《新消息报》说,日本输掉与中国的文学奖之争。不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此前已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谁是莫言?国际媒体11日对他的扎堆介绍就像一篇篇解读莫言的传记文学。BBC说,57岁的莫言本名管谟业,其笔名“莫言”的意思是“不要说话”。法新社说,莫言是“中国混乱世纪的记录者”,其作品始终聚焦20世纪中国社会阴暗和丑陋的一面,其最为西方人熟知的作品是后来被中国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文章还说,莫言是高行健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也是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日本《读卖新闻》11日也撰文介绍“莫言与日本的缘分”,该报称,莫言2006年曾在福冈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福冈市长高岛宗一郎11日说,曾给莫言颁奖是福冈的荣幸,祝愿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取得更大成绩。

  在各种对莫言的介绍中,瑞典文学院发布的新闻公报似乎最全面。公报说,“莫言生于1955年,在山东省高密成长起来,父母都是农民。在文革期间,12岁的他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先务农后进入一家工厂。1976年,莫言加入了解放军,在此期间开始学习文学和写作。1981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几年后,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成为他的转折点。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他青年时代及出生地的生活痕迹,尤其是在《红高粱家族》中体现明显。这本书由5个故事展开,交织在一起,描绘了20世纪日本占领下的高密农民十几年的动荡、贫困的生活。1987年,由张艺谋执导,改编自该书的电影《红高粱》获得成功。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和《酒国》被认为是颠覆性的,因为他们对当代中国社会提出尖锐批评”。

  “他说他特别高兴,甚至有些惶恐”,恩隆德11日对美联社如此介绍莫言在被告知获奖时的反应。在媒体眼中,莫言对于获奖表现得有些低调。CNN说,莫言获奖的消息在互联网世界激起了中国人对民族自豪感的宣泄,诺贝尔奖网站上有人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正在崛起。”

  莫言获奖说明诺奖转变?

  “中国终于可以大声说,我们中国人也有诺贝尔奖入账了”,法国《89街》的文章说,“虽然高行健2000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当时已是法国籍,而莫言不仅几乎所有作品都在中国发表,而且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属于体制内作家,他少数曾被禁止发行的作品也都被解禁。”文章还说,莫言虽然是中国的“官方作家”,但他的创作是自由的,而且他的作品内容丰富,理应获得国际认可和尊重。文章认为,莫言的创作不受其身份束缚,他尊重体制,但并不讳言对体制的批评。或许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更容易理解莫言这样的中国作家,因为他们都曾经历过苦难历史、高速经济增长、令人瞩目的成功,以及小人物的复杂情感。

  诺贝尔奖在转变偏见?提出这种猜测的俄罗斯《导报》说,此前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否认文学奖归属受政治因素影响,也不存在意识形态偏见,但多年来获奖者却大多是欧洲人,而这一次,该奖项却将目光投向了亚洲。俄罗斯fedpress网站11日说,针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分析人士注意到,如果说近十年来文学奖奖项授予更多的是持不同政见作家的话,那么此次授予中国最知名作家则没有更多的政治因素。文章说,莫言与俄作家肖洛霍夫相似,他们是靠自己的作品,而非政治背景赢得了文学奖。

  CNN的解读依然保留着政治味儿,文章说,在审查制度颇为严格的中国,莫言用他魔幻主义风格的敏捷和巧妙成功避免了审查者对他的仇恨。而莫言此前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他不担心审查,“每个国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审查”。日本《每日新闻》则预测,莫言得奖会被中国当做文学史上壮举,用来“发扬国威”。

  “一个很有意思的选择”,美国《洛杉矶时报》如此评论诺贝尔委员会钟情于莫言。文章说,有人说他是“中国最著名、作品经常被禁或遭大量盗版的作家之一”,也有一些团体认为他“与当权者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不值得被授予这个奖项,而这个奖常常伴随着政治上的弦外音。报道还提到,近期还有中国媒体说,“诺贝尔奖不会颁给一个赞美威权主义的作家。这是个基本原则”。

  不过一些分析家也怀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是否意味着该奖针对中国的政治意味真在淡化。有德国媒体说,本月14日,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将在展览最后一天颁发2012年度德国书业“和平奖”,得奖者是中国异议作家廖亦武。

  中西方都有人为莫言高兴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莫言的文学成就和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完全配得上这个奖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说。张颐武说,就资格而言,在国际文学界,莫言无疑是华文作家里最有影响的。但他认为,瑞典文学院选择莫言是从一个大战略的角度出发,从一个宏观大文化的尺度考虑,这个尺度无疑说明中国崛起在全球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中国人自己的预料。尽管莫言有资格获奖,但按照诺贝尔文学奖以往的惯例,这个结果还是有些超常规,因为莫言年纪比较轻。而这个超常规更能说明瑞典文学院这次已不拘泥于或者已经超越了原有的那些文学常规,它从大的视角考虑这个奖项,考虑了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在整个中国崛起、整个中华文明中的位置,这对其本身也是一个突破。

  张颐武说,中国很多人对诺奖一直有期盼。它能提升我们的自信心,说明诺贝尔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说起来难,但这层纸捅破了就好了。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应以平常心看待,莫言获奖本身是一个大尺度的事件,显示中国只要继续崛起、继续发展,中国未来在跨文化传播上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所以中国人需要淡定、从容、有自信心。

  《澳大利亚人报》说,莫言获奖让中国终于收获了它所想要的诺贝尔奖。仅仅两年前,异见人士刘晓波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还令中国大为不满,现在中国将长时间并大声地庆祝。人民共和国渴望诺贝尔奖已有几十年,这能显示它已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存在,它不仅是一个巨大工厂,还是个文化知识中心。在澳大利亚,莫言获奖令书商们大吃一惊,“这里几乎买不到他的作品”。

  一些西方人也为莫言获奖真诚地高兴。英国《卫报》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汉语翻译教师哈曼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莫言是伟大的作家,如今将更为世人所熟知,这对所有中文作家来说都是好消息,因为它将把中文作家同英文读者的距离拉得更近”。 (刘仲华 孙秀萍 李珍 陶短房 王刚 张倍鑫 高颖 柳玉鹏 汪析 陈一)

| | 6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