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2012-02-06 21:56:16)
标签: 南风窗 虚假新闻 新闻工作者 公共利益
以下是发给《南风窗》杂志总编辑李桂文发送的电子邮件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先预祝李总编节日快乐!
2011年10月28日给你发送了那封邮件(题目为:《<南风窗>杂志从前和现在对“公共利益”的解读》)之后,我就给曾助理打过电话,告诉她,今后不再给《南风窗》发送类似的邮件了,此后便没有再给《南风窗》发送电子邮件。但给曾助理打过电话之后,我对一个人说过:
“现在,我仍然坚持阅读每一期的《南风窗》,但绝不再对杂志中刊载的文章发表任何意见。也就是说,只接收(信息),不反馈(信息)。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为了恪守已经向你做出的承诺——“不再有类似的言行”。另一方面就是什么事都得有个完,不好的事应该适可而止,而不能没完没了。”
关于《南风窗》杂志及我给《南风窗》杂志发送的电子邮件,我还对这个人说过:
“在给《南风窗》杂志发送的邮件中,我说:
‘《南风窗》对‘公共利益’如何阐释,如何解读,如何定位?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实不相瞒,以上没说实话。说起来,我坚持阅读《南风窗》这本杂志至少有十年时间了(最初接触这本杂志的时间大概是2000年前后,当时我正在北大读研究生)。十多年来,身处灾难之中,只要没有被关在精神病医院里,我一直坚持读《南风窗》。即便是被关在精神病医院的日子里,我也会让家里人和精神病医院的护士帮忙购买这本杂志。直说了吧,我是这本杂志的受益者。可是现在,这本杂志对“公共利益”的解读和最初的定位背道而驰,你说,这怎么能和我没有关系呢?之所以在给《南风窗》的邮件中说和我没关系,是源于这样的逻辑:如果这本杂志以现在对‘公共利益’的解读去定位,然后根据这个定位去办刊,那么,今后这本杂志很可能真的就和我没有关系了!”
2012年1月11日,我给(行政助理)曾助理打电话,提及曾经给她打过的电话(具体指“不再发送类似的邮件了”这件事),结果曾助理不记得我打过的这个电话了,但记得我这个人。看起来,曾助理也应该被归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见而不言,言非所见(闻)”这一类人里了。既然这样,我也就违背曾经对曾助理说过的(不再给《南风窗》杂志发送电子邮件)话,再给你发一次邮件。
2012年1月11日给曾助理打电话的目的主要是征求一下她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南风窗》),今后,我是否还要继续读《南风窗》这本杂志?曾助理建议我继续读!电话里提及《南风窗》的变化,曾助理说变得比以前更好了。我说,《南风窗》肯定是变了,至于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我不评价,因为,每个人判断好坏的标准不一样。
给曾助理打电话时,由于曾助理不承认我曾经和她说过的话了,因此,想说的话也就没有心情在电话里和她说了。正是由于想说的话没说完,才促使我再次给你发送这个邮件。
我之所以就今后是否继续读《南风窗》杂志征求曾助理的意见,主要是由于,今后无论我读《南风窗》还是不读《南风窗》,我都希望《南风窗》还像从前那样(具体指原来对“公共利益”的定位)。因为,好的东西不应该由为我一个人来独享(就算我不读《南风窗》了,只是我个人无法从中受益,其他读者还可以从中受益);可是,坏的东西即使只有一个人承受,也有可能给他人、给这个社会带来百分之百的灾难!
在电话里,我对曾助理说,2012年第一期的《南风窗》我读了,至于今后读还是不读,我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暂时比较忙,就先不读了(可读的书也很多,不必非得读《南风窗》。但由于我读了十多年的《南风窗》,今后要是绝对不读,也不好。所以,我的打算是),等到了2013年,我再读2012年的《南风窗》“合订本”,或去图书馆读2012年的《南风窗》过刊。
2012年第一期《南风窗》上的封面文章的主题是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周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邓小平生前曾经的希望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同志应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老人家曾经说过:“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
2009年11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媒体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