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国民需要的信息才
3月11日,日本广播协会(NHK)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直升机航拍的镜头中,海啸巨浪冲向陆地,震撼的画面使人们几乎忘记这是一档新闻节目。
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接踵而来。这时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日本国民,只要你将电视锁定在NHK,打开雅虎日本和推特的网页,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洪流会迅速将你裹挟其中。当然,无孔不入的广播、报纸也不能忽略。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面对震撼的灾难,日本媒体表现得尤其平静: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背景音乐。
那日本媒体有什么呢?为什么它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这样的报道风格?
地震发生后,日本电视台的播音员在主持节目时,戴上了安全帽。 (东方IC/图)
哀而不伤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尽管在灾难最初发生时,偶尔也能发现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略有些颤抖,但残忍的死亡、失态的呼号或过度的泪水、昏厥则从未被呈现。“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更加没有恐惧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体人陈言说。
即便是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超时工作受到核辐射伤害,《朝日新闻》也没有报道其的“英雄献身”,只是表示关注其健康,并引用厚生劳动省责令该公司改过的发言。
这样的报道风格并非自然形成。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航拍扭曲断裂的高速公路、居民区一片火海,灾难片一般的残酷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日本问题专家刘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反倒被忽视,这样的媒体伦理问题事后遭到日本国民反感而被大量批评,我想这次地震后日本的媒体多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
现今的媒体报道中,即便受难者家属接受访问,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很多受访儿童更是只露出了背影或鞋子。“我们现在更多地注意了,不能侵犯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灾民过多地被采访,不断有麦克风放在他的面前,可能对他是另外一种伤害。毕竟,受灾的样子是不好看的。”
“一个刚刚被救出来的小女孩,衣服是破破烂烂的,还被抬着的时候,就有摄像机来拍她,把话筒放在她跟前,让她说什么呢?她不得不说感谢谁谁谁吧。”盐则英一说。
至于日本国民灾后表现出的有序和镇定,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则基本被一笔带过。
日本民族主义者聚集的网站2nn .jp翻译了一篇《环球时报》的报道《震级创下日本历史纪录,日本人冷静处理让世界感慨》。不过,大部分日本网民表现出困惑不解,“这不都是常识吗?”有人留言,还有人干脆说:“日本人的礼节礼仪?这不过是孔子理论的实践而已。”
盐则英一表示,随着救灾过程日益深入,可能电视上也会出现略微煽情的画面,“但新闻节目肯定不会加背景音乐来打动人,这在日本是不能想象的”。
“暂无时间骂人”
3月11日,地震发生当天,上午日本各大媒体的版面基本都在批评菅直人的政治献金丑闻。菅直人被曝收受在日韩国人104万日元政治献金,而此前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刚刚因为相似原因辞职。支持率连续降低的菅直人原本正在面临巨大的政治信用风波。
但地震发生后,所有的日本媒体,包括左翼右翼的不同派系,立即放下了对菅直人内阁的政治追责,全力报道地震灾情。
“地震后,大家像是都有了默契的氛围,也许是因为大家没有时间去骂人了,必须首先应对地震。”盐则英一说,“现在媒体主要还是支持政府的,但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反思菅直人内阁救灾处理是否得当,追究责任。”
日本首相官邸成立了救灾对策本部,首相菅直人担任部长。“媒体往往对准菅直人与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等待政府消息发布,这是因为此时的菅直人是救灾对策本部的最高责任者。”刘柠说,“其他官员基本上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没有什么炒作行为,这也是他们爱惜名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