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非法持有毒品罪 >

佟某非法持有毒品案例分析

吸毒者在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如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行为的,一般不应定罪处罚,但查获的毒品数量大的,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

   【案例索引】

   一审:北京铁路运输法院〔2004〕京铁刑初字第23号(2004年4月6日)

   二审: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2004〕京铁中刑终字第15号(2004年6月2日)

   【案情】

   公诉机关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

   被告人佟波。

   2003年10月27日9时许,被告人佟波乘坐合肥至北京西的1410次旅客列车,因其携带3包可疑物品,被公安机关查获并收缴。经鉴定,蓝色塑料袋内装褐色粉末重量66.8克,检出海洛因;黄色塑料袋内装棕色粉末重量115克,检出咖啡因、巴比妥;白色塑料袋内装褐色粉末重量1.3克,检出海洛因、咖啡因、巴比妥。佟波归案后,对其进行了尿样检验呈阳性,且有戒断反应。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佟波明知是毒品而运输,其行为已构成运输毒品罪,诉请北京铁路运输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三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予以惩处。被告人佟波对指控其携带毒品乘车的犯罪事实不持异议。但对其行为性质辩称:其外出购买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没有牟利的主观故意,自己的行为应按非法持有毒品罪认定。

   【审判】

   北京铁路运输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认为,被告人佟波违反国家对毒品的管制法规,明知是毒品,仍非法持有,其行为侵犯了国家对毒品管理制度和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已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且所持海洛因重量在50克以上,应依法予以惩处。佟波系公安机关在册吸毒人员,公诉机关当庭列举的证据仅能证明佟波明知是毒品而携带上车,不能证明佟波具有牟利的目的和有贩卖、运输毒品的故意,故公诉机关指控佟波犯运输毒品罪证据不足,本院不予认定。对佟波的“购买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没有牟利的主观故意,自己的行为应按非法持有毒品罪认定”的辩解意见,法庭予以采纳,应认定佟波犯非法持有毒品罪。佟波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具有悔罪表现,应对其酌情从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第三百五十七条、第五十二条、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作出判决:被告人佟波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一审宣判后,佟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诉称:其持有的毒品是“大烟”,量刑过重;辩护人的辩护意见是:一审判决认定佟波非法持有的毒品是海洛因的证据不足。

   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经过阅卷、讯问上诉人并听取了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对全案进行审理后认为,上诉人(原审被告人)佟波明知是毒品,仍非法持有,其行为侵犯了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已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一审法院审判程序合法,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根据佟波犯罪事实、认罪态度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其定罪及适用法律是正确的,所判刑罚是适当的。佟波非法持有的毒品的重量和品质,有公安部的物证检验报告证实,佟波和其辩护人提出的非法持有的毒品不是海洛因的意见,没有事实依据;佟波所提量刑过重的意见,也没有法律依据。据此,二审法院对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没有采纳,作出驳回佟波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

   【评析】

   此案事实简单清楚,一、二审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认真分析并采纳了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的辩护意见,认定行为人犯有非法持有毒品罪,否定了公诉机关运输毒品罪的起诉意见。为什么认定行为人犯的是非法持有毒品罪,而不是运输毒品罪?这涉及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查获的携带毒品犯罪如何定性的法律适用问题。对此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同认识:一种意见认为,只要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查获的携带毒品犯罪,在没有行为人走私、贩卖毒品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应定运输毒品罪。此案的公诉机关就基于这种观点。理由是,行为人携带毒品乘坐交通运输工具的行为,使携带的毒品发生位移,是典型的运输毒品的行为,查获的毒品和车、船、飞机票及公安机关出具的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抓获经过证明等证据,就是证明运输毒品罪的有力证据;另一种意见认为,在此种情况下,缺少证明行为人运输毒品主观故意的证据。行为人携带毒品乘坐交通运输工具的行为与利用交通工具运输毒品的行为不能等同,在被告人否认有运输毒品故意的情况下,只能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此案的一、二审法院认为,上述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存在偏颇。界定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查获毒品犯罪的性质,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依据行为人自身的情况、查获毒品的数量等情况,有的可能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有的则可能构成运输毒品罪。

   区分的界限和理由阐述如下:

   (一)行为人是否为吸毒者,可以影响其行为的性质

   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是吸毒者,可作以下两方面的分析:其一,从法律规定上看,我国法律没有将吸毒行为规定为犯罪。2000年《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对毒品犯罪案件的定性有如下规定:“吸毒者在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如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行为的,一般不应定罪处罚,但查获的毒品数量大的,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毒品数量未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数量最低标准的,不定罪处罚。”不难看出,上述规定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纪要》的上述规定,特指吸毒者为了用于自己吸食的目的而在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情况,不包括吸毒者出于其他目的而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情况。例如,吸毒者受他人之托或营利的目的携带毒品乘坐交通工具被抓获的,就不是《纪要》规定所指的情况;二是《纪要》规定所讲的“证明被告人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并不包括吸毒者为自己吸食而实施的购买、运输、存储毒品的证据,如购买毒品的居间人的证言、携带毒品乘坐火车的车票等。根据上述规定,在交通工具上查获的毒品犯罪,如果行为人供述自己携带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又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是吸毒者,没有与此相反或证明行为人还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的证据,行为人的行为就符合《纪要》规定的情形,就应按《纪要》规定定性处罚。具体讲:吸毒行为人以自己吸食的目的携带的毒品乘坐交通工具,如果携带数量未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数量最低标准的(海洛因10克),就不能以毒品犯罪处罚;如查获的毒品数量大的,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数量最低标准的,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处罚。本案,有证据证明佟波是吸毒者,佟波又否认自己有运输毒品的故意,在案又没有与这种辩解相反的证据。所以,其行为性质是非法持有毒品罪,不是运输毒品罪。其二,从法理上分析,在没有吸毒者实施其他毒品犯罪行为证据的情况下,对吸毒者之所以不一律构成运输毒品罪,有可能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是因为缺少证明行为人运输毒品主观故意的证据。根据犯罪构成理论主客观一致的原则,无论是运输毒品罪,还是非法持有毒品罪,都要以行为人对毒品有所认识为前提,即明知是毒品。这就是说,行为人主观上即使明知是毒品也不必然就构成运输毒品罪,有可能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运输毒品罪归责的主观根据,不仅包括行为人对毒品的存在有所认识,还应包括自己对运送毒品的行为有所认识。能够证明吸毒者对运输毒品行为有所认识的证据,不能用吸毒者携带毒品乘坐交通运输工具行为本身(包括查获的乘坐交通工具的票证)来证明。对吸毒者而言,证明其对运送毒品的行为有所认识的证据,只能是为何携带、为谁携带,即需要对行为人携带毒品的目的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因此,行为人以“为了自己吸食目的而携带毒品”进行辩解,在案证据又否定不了这种辩解的,就只能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性处罚。 吸毒者在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如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行为的,一般不应定罪处罚,但查获的毒品数量大的,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

   【案例索引】

   一审:北京铁路运输法院〔2004〕京铁刑初字第23号(2004年4月6日)

   二审: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2004〕京铁中刑终字第15号(2004年6月2日)

   【案情】

   公诉机关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

   被告人佟波。

   2003年10月27日9时许,被告人佟波乘坐合肥至北京西的1410次旅客列车,因其携带3包可疑物品,被公安机关查获并收缴。经鉴定,蓝色塑料袋内装褐色粉末重量66.8克,检出海洛因;黄色塑料袋内装棕色粉末重量115克,检出咖啡因、巴比妥;白色塑料袋内装褐色粉末重量1.3克,检出海洛因、咖啡因、巴比妥。佟波归案后,对其进行了尿样检验呈阳性,且有戒断反应。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佟波明知是毒品而运输,其行为已构成运输毒品罪,诉请北京铁路运输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三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予以惩处。被告人佟波对指控其携带毒品乘车的犯罪事实不持异议。但对其行为性质辩称:其外出购买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没有牟利的主观故意,自己的行为应按非法持有毒品罪认定。

   【审判】

   北京铁路运输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认为,被告人佟波违反国家对毒品的管制法规,明知是毒品,仍非法持有,其行为侵犯了国家对毒品管理制度和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已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且所持海洛因重量在50克以上,应依法予以惩处。佟波系公安机关在册吸毒人员,公诉机关当庭列举的证据仅能证明佟波明知是毒品而携带上车,不能证明佟波具有牟利的目的和有贩卖、运输毒品的故意,故公诉机关指控佟波犯运输毒品罪证据不足,本院不予认定。对佟波的“购买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没有牟利的主观故意,自己的行为应按非法持有毒品罪认定”的辩解意见,法庭予以采纳,应认定佟波犯非法持有毒品罪。佟波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具有悔罪表现,应对其酌情从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第三百五十七条、第五十二条、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作出判决:被告人佟波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一审宣判后,佟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诉称:其持有的毒品是“大烟”,量刑过重;辩护人的辩护意见是:一审判决认定佟波非法持有的毒品是海洛因的证据不足。

   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经过阅卷、讯问上诉人并听取了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对全案进行审理后认为,上诉人(原审被告人)佟波明知是毒品,仍非法持有,其行为侵犯了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已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一审法院审判程序合法,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根据佟波犯罪事实、认罪态度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其定罪及适用法律是正确的,所判刑罚是适当的。佟波非法持有的毒品的重量和品质,有公安部的物证检验报告证实,佟波和其辩护人提出的非法持有的毒品不是海洛因的意见,没有事实依据;佟波所提量刑过重的意见,也没有法律依据。据此,二审法院对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没有采纳,作出驳回佟波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

   【评析】

   此案事实简单清楚,一、二审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认真分析并采纳了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的辩护意见,认定行为人犯有非法持有毒品罪,否定了公诉机关运输毒品罪的起诉意见。为什么认定行为人犯的是非法持有毒品罪,而不是运输毒品罪?这涉及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查获的携带毒品犯罪如何定性的法律适用问题。对此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同认识:一种意见认为,只要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查获的携带毒品犯罪,在没有行为人走私、贩卖毒品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应定运输毒品罪。此案的公诉机关就基于这种观点。理由是,行为人携带毒品乘坐交通运输工具的行为,使携带的毒品发生位移,是典型的运输毒品的行为,查获的毒品和车、船、飞机票及公安机关出具的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抓获经过证明等证据,就是证明运输毒品罪的有力证据;另一种意见认为,在此种情况下,缺少证明行为人运输毒品主观故意的证据。行为人携带毒品乘坐交通运输工具的行为与利用交通工具运输毒品的行为不能等同,在被告人否认有运输毒品故意的情况下,只能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此案的一、二审法院认为,上述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存在偏颇。界定在交通运输工具上查获毒品犯罪的性质,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依据行为人自身的情况、查获毒品的数量等情况,有的可能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有的则可能构成运输毒品罪。

   区分的界限和理由阐述如下:

   (一)行为人是否为吸毒者,可以影响其行为的性质

   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是吸毒者,可作以下两方面的分析:其一,从法律规定上看,我国法律没有将吸毒行为规定为犯罪。2000年《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对毒品犯罪案件的定性有如下规定:“吸毒者在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如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行为的,一般不应定罪处罚,但查获的毒品数量大的,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毒品数量未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数量最低标准的,不定罪处罚。”不难看出,上述规定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纪要》的上述规定,特指吸毒者为了用于自己吸食的目的而在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情况,不包括吸毒者出于其他目的而购买、运输、存储毒品过程中被抓获的情况。例如,吸毒者受他人之托或营利的目的携带毒品乘坐交通工具被抓获的,就不是《纪要》规定所指的情况;二是《纪要》规定所讲的“证明被告人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并不包括吸毒者为自己吸食而实施的购买、运输、存储毒品的证据,如购买毒品的居间人的证言、携带毒品乘坐火车的车票等。根据上述规定,在交通工具上查获的毒品犯罪,如果行为人供述自己携带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又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是吸毒者,没有与此相反或证明行为人还实施了其他毒品犯罪的证据,行为人的行为就符合《纪要》规定的情形,就应按《纪要》规定定性处罚。具体讲:吸毒行为人以自己吸食的目的携带的毒品乘坐交通工具,如果携带数量未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数量最低标准的(海洛因10克),就不能以毒品犯罪处罚;如查获的毒品数量大的,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数量最低标准的,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处罚。本案,有证据证明佟波是吸毒者,佟波又否认自己有运输毒品的故意,在案又没有与这种辩解相反的证据。所以,其行为性质是非法持有毒品罪,不是运输毒品罪。其二,从法理上分析,在没有吸毒者实施其他毒品犯罪行为证据的情况下,对吸毒者之所以不一律构成运输毒品罪,有可能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是因为缺少证明行为人运输毒品主观故意的证据。根据犯罪构成理论主客观一致的原则,无论是运输毒品罪,还是非法持有毒品罪,都要以行为人对毒品有所认识为前提,即明知是毒品。这就是说,行为人主观上即使明知是毒品也不必然就构成运输毒品罪,有可能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运输毒品罪归责的主观根据,不仅包括行为人对毒品的存在有所认识,还应包括自己对运送毒品的行为有所认识。能够证明吸毒者对运输毒品行为有所认识的证据,不能用吸毒者携带毒品乘坐交通运输工具行为本身(包括查获的乘坐交通工具的票证)来证明。对吸毒者而言,证明其对运送毒品的行为有所认识的证据,只能是为何携带、为谁携带,即需要对行为人携带毒品的目的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因此,行为人以“为了自己吸食目的而携带毒品”进行辩解,在案证据又否定不了这种辩解的,就只能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性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