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毛卫国  发布时间:2006-08-04 15:40:2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综合国力增强,社会富裕繁荣,共建和谐社会的同时,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分析表明,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犯罪年龄逐渐走低,暴力行为加剧,共同犯罪增多,作案手段狡猾,智能化、成人化特征明显,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认真剖析其犯罪原因,研究对策措施,防止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笔者通过查阅卷宗、旁听庭审、座谈讨论,走访学校、家庭、社会和对部分失足青少年的访谈,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失教、失衡,引导不当,致使一些青少年思想扭曲,精神空虚。

    (1)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际重视不够,教育失当。一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不力。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打牢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导致一些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变异,为违法犯罪提供了诱因。二是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丢弃或变味,又缺乏新的有效的教育手段。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形成并影响和造就了大批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道德教育在一度时期被淡忘了,使一些青少年思想茫然,信念缺失,无所适从而易于盲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措施,使教育未能真的落到实处。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未能真正重视起来,教育图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缺乏过硬的检查落实奖惩措施,使青少年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未能真正触及青少年的灵魂,打下烙印,收到应有的效果。

    (2)学校教育引导失衡。学校教育存在缺陷是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重智育、轻德育至今仍是缠绕学校教育的痼疾,考试指挥棒的魔力使部分教育者抛弃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轻视政治思想教育、法制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致使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中也不乏触法犯罪之人。某省重点中学高二学生邢某和关某平时在班上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然而却采用翻墙、爬窗、撬锁等手段盗窃作案4起,所窃图书、文具、现金等赃款赃物计价值人民币6000余元。在该案发生后,学校和社会、家庭对他们的犯罪都觉得震惊和惋惜。在青少年人犯罪案件中,也有人因在校成绩较差而受到老师的歧视。一些老师认为,成绩差的学生拖班级后腿,有碍升学率而对之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而正是这种放任和歧视使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使其中的部分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而那些曾有劣迹或有过被处罚史的返校学生,其返校路程更为艰难,返校后的处境更是难堪,或校方不顾家长的千求万告,迫使其“自愿”离校或转校以保住本校声誉,或老师、同学对他不理不睬甚至冷嘲热讽,使其成为孤家寡人。这让他们原本留存心底刷新自我的基本愿望彻底落空,破罐破摔,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值得特别重视的是,近年来师德教育放松,一些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少数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自身行为不端,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当,也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不良思想和作风,诱发犯罪的形成。有的老师主要精力放在课外讲学,以钱为核心地开办家教,耳濡目染地教给了学生以“钱”为本的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就产生金钱至上,其恶果历久难清。

    (3)家庭教育关爱不当。家庭环境的不良及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及父母皆亡的特殊家庭,未成年人或因家庭不睦失去父母爱护,或因单亲造成自卑、自负等人格缺失,或因父母忙于经营无暇关顾,以及要求苛刻、动辄打骂、溺爱娇纵、放弃管束等简单粗放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得不到正常教育和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容易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目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以及望子成龙,注重学业、轻视品行素质教养等不当的管教方式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原因。据某基层法院统计,近三年来所判处的未成年人犯中,70%以上的人犯为两代以上单传的独生男孩,这个数目令知情者震惊不已。

    2、失学、失业、失足后关心不够,致使一些青少年畸型心态,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