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抢劫罪 >
论抢劫罪中“其他方法”的认定
《辽宁大学》 2011年
获取最新
论抢劫罪中“其他方法”的认定
余为
【摘要】:抢劫罪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犯罪,也是一种严重侵犯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抢劫行为方式复杂而多样,现行法律难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抢劫罪中“其他方法”的认定问题,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至今仍未对“其他方法”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首先,本文以魏某和刘某采取泼洒辣椒水劫取财物等案为切入点,对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这些案例反映出以下两个问题:“其他方法”的内涵与外延分别是什么。其次,通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由于我国《刑法》未规定抢劫罪“其他方法”的含义,使得其内涵仍模糊不清,进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某些犯罪行为性质的判断上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严重错误。同时,“其他方法”的外延也模糊不清,主要表现为法律未对“其他方法”的具体类型或手段做任何明确规定,理论界对此存在较多争议。最后,结合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其他方法”的立法建议,即建议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关于“其他方法”的认定。笔者认为“其他方法”的规定应为:“其他方法”是指除与暴力、胁迫的社会危害程度相同以外的方法,使得受害人处于不知反抗或丧失反抗能力的状态。行为人以抢劫故意而当场实施除暴力、胁迫以外的行为,使得被害人不知反抗,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例如,利用被害人与财物分离之机实施“关闭”行为进行抢劫;行为人采取泼洒辣椒水、露出隐秘部位、用酒灌醉、谎称自己是艾滋病或者其他传染病携带者及使用药物麻醉等方法进行抢劫;行为人利用先前行为以及利用尾随行为等方法进行抢劫。该段规定既满足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也有助于解决具体审判案件中产生的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同时,该段规定也明确了“其他方法”与暴力、胁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相同的,实质上都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财产权利。笔者通过分析和总结司法实践中大量的案例,对“其他方法”按照是否使用物质刺激和是否造成人身伤害进行分类并明确了常见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晟源;李登杰;;论抢劫罪之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高仕银;;罪刑法定之明确性原则体现初论[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冯亚东,刘凤科;论抢劫罪客体要件之意义[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孙艳霞;论准抢劫罪的认定[J];检察实践;2004年06期
5 李刚;;将被害人锁在房内夺取其财物的行为该如何定性[J];中国检察官;2007年11期
6 邓俊;;施迷药未生效,非法获取财物之行为定性[J];中国检察官;2009年07期
7 王晓岭;聂新国;;抢劫罪疑难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1期
8 赵运锋;;论抢劫罪的“其他方法”[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戴承欢;蔡永彤;;对《刑法》抢劫条文的解读——以潘某抢劫案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韩毅;;论抢劫罪与强奸罪客观行为的区别[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明楷;[N];人民法院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莉;论抢劫罪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方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陈江舜;抢劫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何俊;;论合同诈骗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童伟华;;财产罪的法益——修正的“所有权说”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何承斌;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的比较研究——以贪污犯为线索评析我国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何承斌;;牵连犯的处罚原则再探讨——基于立法例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金鑫;;人格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厦航黑名单案件引发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及其翻译[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Ⅱ)——面对梁丽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刘南;郭文;;环境监管失职罪因果关系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罗庆群;;论刑事庭审证据裁定对检察公诉权的制衡——以刑事审判认证为视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郭勇;;浅论转化型抢劫[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陈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8 陈仕菊;;对刑法中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9 李伟;;关于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的几点思考[A];湖南省第十届公安理论研讨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课题论文集[C];2008年
10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璘哲;网络虚拟财产为盗窃罪对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崔海霞;权利行使过程中的敲诈勒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余家恺;组织犯的诠释基础与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嘉杰;商业贿赂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与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媛媛;老年人刑事责任轻缓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翔;论转化型抢劫罪[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刘明祥;论抢劫罪的加重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金泽刚;抢劫杀人案的定性问题[J];法律适用;2000年09期
4 汤晓慰;寻衅滋事罪在司法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陈洪兵;;抢劫杀人的应定故意杀人罪[J];法律适用;2007年08期
6 张栋;少年被告人适用罚金的利与弊[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06期
7 姚建龙;刑事法视野中的少年:概念之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3期
8 吴冠华;转化型抢劫罪前提条件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崔少梅,陈洪兵;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对传统罪名的解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张鸥;论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必金;抢动罪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新论[D];厦门大学;2002年
2 王蓓俊;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3 孙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张磊;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5 方毓敏;抢劫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王亮敏;转化型抢劫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涛;;浅论抢劫中的胁迫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2 赵运锋;;论抢劫罪的“其他方法”[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杨竞;;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J];才智;2010年09期
4 卢臻;;“飞车抢夺”行为定性探讨[J];学理论;2010年11期
5 王景龙;;强行让运送货物是否构成抢劫罪[J];农业知识;2001年07期
6 沈莺,王刚;论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形态[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7 章俊;;论构成抢劫罪的抢劫手段[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3期
8 张淑文;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是否取得财物为主要标志[J];法学;1982年02期
9 袁庚寅;吴继儒;;关于抢劫罪的几个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10 刘立宪;;怎样认定抢劫罪的“其他方法”[J];现代法学;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全安;;论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异同[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邓万飞;;对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理性思考[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宁;;论抢劫罪中“入户抢劫”的认定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张海青;刘芳;;对转化型抢劫犯罪构成的几点理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萍;;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运用——以“抢劫致人死亡”的认定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柴峥涛;;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具体适用法律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7 聂立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从宽的实证考察与制度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施源;;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