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心理学专家分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心理原

心理学专家分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心理原因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贫富差距悬殊、教育产业化等因素,使得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群体、作案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犯罪形式团伙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一般以纠合型为主。他们“哥们义气”重,与社会上有劣迹的人拉帮结伙,有预谋地进行团伙犯罪。且这些犯罪团伙相对稳定,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二)犯罪人员低龄化 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的趋势明显。如婺城区去年14~16岁的犯罪人数达53人,16~18岁的犯罪人数145人,其中有16起、49人为在校生犯罪。 (三)犯罪手段暴力化、智能化 当前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有的青少年罪犯作案前策划周密,不断练习犯罪方法,多次踩点,分工合作,作案后破坏现场。如去年9月29日晚10时许,经被告人林某提议,伙同被告人吕某等6人一起到市区青少年宫东侧,由施某等人先上前,吕某等人随后,拦住路过此地的被害人蔡某、岳某,向他们索要财物。并对他们拳打脚踢,抢得小灵通一只及20元钱。朱某还称钱太少,吕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击器威吓蔡,蔡无奈拿出钱包,吕某从钱包中抢得人民币300元。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原因表现在: 1.好奇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的对良莠缺乏全方位的正确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如少女张某,本是一名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中学生,因看到一些大龄青年吸食毒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试了试,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发展到以卖淫换取毒资的地步。 2.盲从 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盲从其他成员,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一个少年抢劫团伙,5人中3人不满16周岁,这3人跟随一个19岁的“头目”,在一晚上冒充联防人员抢劫3次,当问到他们为什么犯罪时,他们都说:“他(指“头目”)让我们干的。”像这样的作案人占总数的50%还多。 3.攀比虚荣 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年仅19岁的姑娘陈某,只是为了把自己和男友打扮得漂亮潇洒,就在两年中挪用单位资金20多万元。因贪慕虚荣而走向犯罪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突出的特点,应特别值得警惕和关注。 4.逆反 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如16岁的徐某因不能忍受母亲的唠叨和教育方式,竟活活将亲娘砍死。 5.报复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如17岁的学生方某,因为被同学告发抽烟,竟然丧失理性用刀将同学砍成重伤。 6.利己心理严重 这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不少独生子女备受娇宠,惟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 (来源:37度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