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马航失联事件”媒体报道的反思

【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作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缺乏。作者借鉴了新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的原则,即信息核实的专业化、建立灾难报道应急机制、注重灾难报道的管理与规范,以及传统主流媒体不可人云亦云,应加强媒体的自律与规范,等等。

【关键词】马航失联;灾难报道;谣言;反思

自今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以来,国内众多媒体都通过微博、微信对事件的进展给予关注和报道,微信与微博(双微)交织成新的舆论场。媒体官方法人双微账号、媒体从业者双微账号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其中很多都是盲目追求报道速度,没有核实信息源,为原本焦躁的舆论增添了更大的混乱和担忧,导致公众对媒体双微传递信息的集体不信任。“马航失联事件”明显地暴露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人进行灾难报道媒介素养的缺失,那么我国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正确报道灾难新闻便成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谣言、伦理、煽情:暴露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缺失

回顾媒体双微账号有关“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混乱的舆论场大致有三个现象:一是媒体没有清楚核实信息源,借助其双微账号盲目发布信息,陷入了“速度的牢笼”,造成公众对媒体的集体不信任;二是某些媒体的双微账号甚至成为谣言的集散地,使媒体公信力缺失,同时也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三是部分媒体微博情感代言,用“心灵鸡汤”来安抚民众和失联家属的情绪,极尽煽情之能事,导致民众反感。

“马航失联事件”发展至今,其间经历了“飞机迫降南宁”“发现失联客机信号”“发现飞机残骸”“海面迫降成功”等各种虚假消息的传播。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信息中有不少来源是转自官方媒体或权威人士的微博账号,官方媒体甚至带头“以讹传讹”。来自传统媒体官方账号或媒体人账号的虚假消息更具有欺骗性,让消息更加混乱,传统媒体官微内容的专业性和原则性减弱。此外,这次事件中许多传统媒体的双微账号在内容生产上,已经与普通自媒体账号没有差别——大量快速即时地转发,求关注甚至于求事实,迫切希望花最少的气力快速获得更多的粉丝。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媒体没能清楚核实信息源,盲目转载,陷入“速度的牢笼”。失联事件中,在信息的一手发布者马来西亚官方本身应对不足、公众情绪又极其焦虑的情况下,一个微小的、在平时可能被立刻纠正的错误,却可能以几何速度迅速传播,并与其他或真实、或虚假的信息相汇合,组成一张巨大的、纠缠不清的信息网。

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媒体为了追求报道速度,未经核实清楚信息源就盲目转载,为了抢占舆论阵地,把消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抛在一旁,传统媒体双微成为谣言的集散地,信息与谣言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同时也有违新闻伦理和人文精神。网络谣言很容易因为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找到生存的“温床”,事件发生不久在官方双微上出现的“发现飞机残骸”“机上有人幸存正在海上呼救”等不和谐声音不仅混淆视听,还误导了受众,在脆弱的失联乘客家属伤口上撒了把盐。虽然微博具有一定的自净化能力,一些假消息被发布后很快得到纠正,但我们不能确保所有假消息都能立刻被澄清。而与微博相比,微信属于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具有个人通信的特点,微信谣言在短时期内又很难消除。虽然一些出于“善意”的谣言比恶意捏造的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看似小些,但同样会给从网上获取信息的乘客家属和朋友的心理带来“二次伤害”。

“加油”“祈祷”“挺住”“今夜我们都是MH370人”“今夜为你们不说晚安”……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此类“心灵鸡汤”就一发不可收拾,但在“东莞扫黄”事件时已遭彻底解构。这一次,人们的反感更加强烈。在航班失踪这种较大的灾难性事件面前,媒体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为民众提供可靠的信息上。但某些官方媒体的双微账号,却继续试图用“心灵鸡汤”式文章来安抚关注事件的民众情绪,更有不少媒体将对失踪航班乘客的家属情况的煽情描绘,当作吸引受众眼球的工具。灾难发生初期,以“心灵鸡汤”回应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越到后面越遭人反感。一是因为人们开始更理性地关注事实和逻辑,二是很多“心灵鸡汤”都变身为媒体营销和推广的工具。

二、理性而专业:新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