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马航事件报道中中国媒体虽败犹荣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马航事件报道中中国媒体虽败犹荣——与新闻专业学子对话 (2014-04-08 14:39:19)

标签: 马航 新闻 学生 互联网 分类: 随想

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一位负责新闻研究生教学的负责人请我在3月份给2013级学生上两堂课,跟我商量时间安排。最终决定两堂课分别放在3月6日和27日两个周四的晚上,6:00至8:30。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每年都会给高校的新闻专业研究生们上几堂课。一来给学生们带去一些新闻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经历,二来也了解一下新闻教育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因为我一直都很关注新闻专业新人的培养教育问题,与一些新闻院系有联系,对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过许多看法和建议。

 

飞机哪儿去了?

 

巧的是,第一堂课后的第三天,即3月8日,就发生了马航班机失联事件。马航班机失联事件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人们纷纷议论:飞机哪儿去了?

我给北师大学生讲第一堂课时,重点放在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上。我强调了媒体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爱祖国、爱人民,以对祖国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从事本职工作;要深入调查采访,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敢讲真话。我给学生讲了自己在环保报道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和实践经验、教训。

我原计划第二堂课主要跟学生谈采访写作等实践问题,马航事件的发生给我提供了难得的新鲜谈资。因为我恰巧也有好友在班机上,使我本人对此事的关注度也比一般人高许多,对有关报道的关注度自然也高了许多。课堂上有同学提到了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报道中显得比较被动的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

在第一堂课上我已得知北师大的课程安排过分偏重理论,甚至完全没有安排新闻写作课。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新闻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新闻界一直有“新闻无学”之说。我认为,所谓“新闻无学”并非指新闻理论的有无,而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本人当年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读“英语采编”方向研究生时,得益于欧美教授们的“实践论”。这些来自新闻第一线的西方媒体人把实践作为第一课堂,给我们安排了大量采访和写作作业。几乎每周我们都被要求写一篇根据实地采访写成的稿件,好的作业会被推荐给国外的报刊上刊登。我们也抓住一切机会给国内媒体写稿子。

 

马航事件报道中国内媒体虽败犹荣

 

据此,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些采访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然后我重点谈了对马航事件报道中中国媒体表现的看法。我讲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必须承认,在此次马航事件报道中,中国媒体败给了西方媒体,但是虽败犹荣。失败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承认失败,善于总结经验,通过对自己不足的认识来找到提高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横向比较,中国媒体的确很被动,往往只能跟在西方媒体后面跑。纵向比较,中国新闻开放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国记者不仅活跃在马方在该国首都和中国首都的两个定期新闻发布会,而且出现在国外各个搜寻指挥部和搜寻现场。中国记者写稿子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明显弱于西方媒体。

二、中国新闻报道开放度和媒体的报道自由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我告诉学生,假如倒退20年这一切都根本不可能。如果没有互联网,绝大多数中国读者甚至根本不会听说这个轰动世界的事件。我以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报道,介绍了当年我们是怎样努力突破禁区,向世界报道中国抗洪的真相,与西方媒体竞争。关于这件事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荣誉之战》的文章,刊登在《新闻战线》被广为传播,在一些学术网站上可以下载到。(见本文附件4)

即便是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的媒体人也不一定知道过去我们宣传领域有关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三不”规定,即不涉及外国人的中国灾难性新闻国内媒体不报道,没有外国人死亡的中国灾难性新闻国内媒体不报道,外国媒体没有报道的中国灾难性新闻国内媒体不报道。

例如,动车事故死了几十人国内媒体连篇累牍,但是3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铁路系统的“杨村事件”,死亡人数数倍于动车事故,当年有几个人听说过?“唐山大地震”震动了首都北京和邻近省份,不得不公开报道,但是1975年发生在河南的“板桥水库垮塌事故”中,死亡人数远高于唐山大地震,当时几乎只有靠当地灾民口口相传才让少数国人略知一二,但是官方对于那次事件至今也极力避开公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