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合同诈骗罪 >
《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吉林大学》 2011年
获取最新
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
徐静
【摘要】:本文是在罪与非罪的视角下,研究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的问题。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与合同违法行为虽然应分别由刑事、民事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调整,但在司法实践中两者的关系极易混淆,本文旨在通过对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司法认定的研究,厘清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界限。本文在总体结构上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尽管在刑法中对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对刑法规定的具体适用过程中,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认定中仍存在着问题。从价值层面上看,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准确适用刑法认定犯罪,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司法认定,也就是在实践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同时,刑法也并不是将所有的违法行为都规定为犯罪,只是对其中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施加刑罚,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司法认定中,将没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合同违法行为,排除在刑法处罚范围之外,也是刑法谦抑性的必然要求。为此,对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罪与非罪视角下的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的范围,包括对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一般判断和具体认定两部分。此外,概述了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特征,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就是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法行为的界限,主要是指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论述了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的现状及成因。 第二章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判断原则及标准首先,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判断的原则上,要在刑法谦抑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判断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问题。从刑法的谦抑性的涵义出发,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判断上,应更注重保护公民个人利益,更注重民事制裁方式的适用。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涵义出发,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区别在于法益侵害程度的差异,只有达到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合同违法行为,才是合同诈骗的犯罪行为,定量的标准是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在客观方面的标准。其次,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判断标准上,要坚持实质标准和法律标准。罪与非罪实质标准就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从犯罪行为与侵权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合同民事违法的侵权行为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转化为合同诈骗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法律标准就是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即在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分别对罪与非罪进行具体的判断。 第三章犯罪客体方面的认定关于合同诈骗罪犯罪客体财产所有权内容和犯罪对象财物范围的不同观点,对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划分有着重大影响。对合同诈骗罪财产所有权内容,应理解为首先是指财产所有权的整体权能,其次是指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合同诈骗罪财物的范围应该包括财产性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财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应不断完善关于犯罪客体的传统学说的观点,以适应刑法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合同纠纷的现实需要。 第四章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以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的欺诈行为、认识错误、损害结果为角度,来划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客观欺诈行为上,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中的欺诈行为虽有竞合关系,但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且在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上也各有不同。在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认识错误上,合同诈骗罪中受骗者的认识错误与合同纠纷中当事人的重大误解不同,同时,受骗者认识错误的程度也影响着罪与非罪的判断。在被害人财产损害上,罪与非罪的认定要对财产损害进行实质判断和数量判断,被害人财产损害的内容是指被害人财产整体上的损害,但同时也应考虑合同交易目的是否实现,财产损害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体现为定罪数额,是否达到定罪数额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客观标准。 第五章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从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故意和目的出发,来划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在主观故意的内容和形式上是不同的。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在主观方面的根本区别,是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可以进行司法推定。行为人是否取得财物是产生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临界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罪与非罪的转化需要四个条件。 第六章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司法处理根据合同诈骗犯罪导致刑民交叉的不同情况,将合同诈骗犯罪划分为牵连型、竞合型、疑难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件,结合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应分别以不同的案件处理机制进行审理,构成合同诈骗罪既要承担刑事责任,也要承担民事责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海涛;;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中的几个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斌;民刑法上诈欺之比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05期
3 潘春霞 ,瞿崎;因同一合同关系产生的刑民诉讼在实体和程序上的关系[J];大众科技;2004年11期
4 许富仁;;合同诈骗罪的立法价值取向及其误区[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喻美奇,陆晓伟;利用口头合同诈骗如何定性[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陈晓彦;合同诈骗罪的认定[J];法律适用;2003年05期
7 赵子强;袁登明;;刑民交叉案件的诉讼模式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09年02期
8 江伟;林辛建;孙燕;;诈骗类案件中刑民交叉问题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09年02期
9 江伟,范跃如;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10 夏朝晖;试论合同诈骗罪[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川;张飞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等价性的判断标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4 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5 余延满;冉克平;郭鸣;;企业法人目的范围外行为新探——兼评《合同法》第50条之规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6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7 胡云腾;许士友;;新《刑法》施行以来我国的刑法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8 李胜利;;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9 何俊;;论合同诈骗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10 杨会;;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之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圣平;;宅基地转让纠纷个案的法律经济学[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郑青;;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重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杨会新;;检察官分类培训的几个问题[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熊霞;;检察职权科学配置研究——以特定重大犯罪案件检察职权的立法完善为视角[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艳;徐凤霞;;论公诉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雪霞;恢复性司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锐;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殷会玲;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D];河北大学;2007年
4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戴蕾;促进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法律问题初探[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詹洁;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聂云鹤;论关于海盗的国际法规则及其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奚玮,叶良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储槐植;严而不厉:为刑法修订设计政策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3 陈兴良,胡建生,朱平,李克;关于“先刑后民”司法原则的反思[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叶反修;论民事责任优先原则[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5 刘斌;民刑法上诈欺之比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05期
6 赵嵬;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原则——相关司法解释辨析[J];法律适用;2000年11期
7 刘明祥;;论诈骗罪的主客观特征[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8 江伟,范跃如;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9 张明楷;论刑法分则中作为构成要件的“情节严重”[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夏朝晖;试论合同诈骗罪[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祥;;浅析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之认定[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3期
2 李和仁;陈兴良;郭立新;王文华;王金贵;周立;;虚构产品名称高价销售牟利如何处理[J];人民检察;2005年23期
3 何艳萍;论合同诈骗罪[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4 张晓建;论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张建兵;冒用身份办手机入网又恶意欠费该如何定性[J];人民公安;2001年24期
6 张建升,王作富,曲新久,周常志,尹铮;骗逃铁路运费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J];人民检察;2005年02期
7 杜磊;;论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J];理论界;2008年12期
8 巫继武;论合同诈骗罪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1997年11期
9 薛融;合同诈骗罪的特征和适用界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金泽吾;假合同骗钱 判刑七年[J];江淮法治;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静萍;;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两个难点[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