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虚假新闻传播反思:媒体把关人角色缺位
原标题:“林氏传奇”流传的媒体反思——也谈主流媒体如何防止虚假新闻
今年一季度,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的虚假新闻在一些主流媒体上传播,虚假新闻为何能够通过层层把关?在地方到省级乃至中央权威主流媒体失去防线的背后,又留给媒体从业者怎样的反思?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指出虚假新闻传播的背后,暴露了求证意识缺失、把关人缺位、媒体从业者浮躁心理等问题,提出要用贯彻“走转改”精神,夯实采访作风,加强求证意识等举措来维护新闻真实性。
2012年6月9日,温州警方抓获了因涉嫌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潜逃的温州商人林春平,而此前他还因虚假收购美国银行事件而名噪一时。短短几个月,林春平从媒体聚集焦点、谎言编造者到犯罪嫌疑人,大众媒体由盲目追捧、虚假传播到批评曝光……角色如过山车般转换。如今,事件虽已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停止。在这次虚构的银行收购事件中,正是众多媒体特别是一些主流媒体的低级错误,使虚假新闻得以传播,帮助“林氏传奇”泡沫急速膨胀,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虚假新闻的流传也在拷问主流媒体:在当下复杂传播环境下如何杜绝虚假新闻、又怎样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一、虚假新闻是如何传播的
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把谎言的传播分为:端倪—开始—蔓延—升级四个阶段。从谎言出现端倪到全国性的广泛传播,只经历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回顾整个事件可以看出,端倪出现在2011年12月20日,春平集团刊登有关“美国银行工作”的招聘广告。
传播开始:广告刊登后两个星期,2012年1月5日,当地某商报出炉了第一篇报道《“春平”提供的银行工作岗位令人心动》,成了主流媒体传播的始作俑者,标志着“林氏传奇”谎言从个人酝酿到媒体传播的开始。
传播蔓延:此后,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多家媒体相继以《“东方犹太人”抄了西方犹太人的底》《温州人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等醒目标题加以报道……短短几个星期,林春平迅速炙手可热。
传播升级:在第一篇报道出炉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一家主流媒体推出质疑报道。1月31日,浙江省内很权威的一家平面媒体以《温商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为题在头版报道。随后,各大报纸又持续报道。全国不少媒体都作转载,“林氏传奇”并没有停止流传,反而愈演愈烈,虚假新闻在主流媒体中的传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虚假新闻传播的反思
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的虚假新闻能够过关斩将,创造了一个主流媒体的假新闻传播奇迹,的确值得反思。
1.媒体求证意识的集体缺失
笔者曾在三月初赶赴温州调查。一位资深媒体人痛心地指出:媒体缺乏最起码的求证意识,不对报道求证核实,使得虚假消息得以蔓延传播。“不求证不核实”——如同司法机关没有证据就审判定案,是非常低级可怕的错误。
2012年1月5日,某商报刊发第一篇报道《“春平”提供的美银行工作机会令人心动》。而此前林春平刚刚在这家报社刊登过虚假招聘广告。
这篇报道中第一次写到:“英属维尔京群岛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由林春平先生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去年末,集团收购了美国特拉华州的一家有85年历史、之前由犹太人控股的银行,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这篇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三个公司构成了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的基本事实。而这些材料,都是由当事人林春平向记者提供的,按照材料来源,应属第二手材料,是“假象”还是“事实”,这就需要记者加以核实求证。
我们知道,对材料的核实一般来说只能是用其他的材料来证实,但记者仅仅是向林春平本人核实求证,这就犯了一个自己证实自己的致命错误,也就是用(林春平自己)来证明他本人(自己收购了美国银行)。这就相当于在法庭上让指控人当证人,把需要证明的东西当成了证实自身的东西。
主流媒体的第一篇虚假报道出炉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怕的“同级求证”。我们知道,不同媒体在“事实—→报道”这个信息传播链中处于同级位置,在核实新闻事实时,要尽可能利用不同来源、渠道和层次的材料相互印证,以校正信息传播的误差。但事实并非如此,此次虚假新闻的泛滥传播,源于当前部分媒体存在的一个可怕现象,那就是“同级求证”。所谓“同级求证”,也就是把同级媒体已经采访报道过的新闻当做事实,而不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核实后发布。有时候,一条假新闻会同时出现在数家媒体上,出现假新闻“共振”现象,有研究者称之为“一报感冒,众报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