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故意杀人罪 >

《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西南政法大学》 2011年

获取最新

故意杀人罪中主从犯的认定问题

梁三贵  

【摘要】:根据《刑法》第25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刑法》第26条、第27条、第28条、第29条是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行为人进行的分类,结合分工分类法和作用分类法将共同犯罪行为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与教唆犯四种。虽然刑法对于犯罪行为人的种类进行了分类,也简短的说明了认定共同犯罪行为人种类的标准,但这种标准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来说过于简单,不易操作,使得实践中的司法工作人员要么是有过大的自主操作空间,要么难以把握操作尺度,处于两难的境地。而在共同犯罪中认定每个犯罪行为人在具体的犯罪活动中的具体地位,不但是还原犯罪事实真相的需要,而且也是给予每个犯罪行为人客观公正刑罚的需要,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每个犯罪行为人在共同犯罪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就将受到与之相适应的处罚,在司法实践中思维稍微有所偏差,各个犯罪行为人在共同犯罪活动中的地位将有所不同,等待他们的或者是三五年的有期徒刑,或者就是被剥夺人作为人最根本的生命权。所以,认定共同犯罪行为人的主从犯地位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认定主从犯地位的标准却是概括性的、笼统的,这需要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有一套具体的、可操作却又有着合理合法依据的认定标准。 对此,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基于司法实践的角度,以刑法理论为基础,以在共同犯罪中的故意杀人罪为例,讨论在具体的犯罪行为人在具体的犯罪活动中的所作所为,通过从犯罪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进行剖析其主从犯地位,以明了主从犯认定标准的思路,期望对司法实践中认定共同犯罪中的主从犯有所帮助。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案由及案情。李A、胡B、马C预谋抢劫,抢劫完成之后李A、马C将被害人杀害,造成两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之后,三被告人将被害人家里的财产盗走。 第二部分归纳了本案的争议观点及焦点。本案中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在故意杀人罪中如何认识胡B未动手实行杀人的行为?在本案故意杀人罪中主犯与从犯的地位如何认定?认定主从犯的依据在哪里?如何理解在故意杀人罪中的“主要作用”“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本案的争议焦点进行法理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共同犯罪的理论延伸到具体的案件中,对比世界各国的共犯制度认识我国现有的共犯制度;以我国现行刑法制度针对胡某的具体表现分析其行为性质;在认定胡B构成故意杀人罪后将其与李A、马C的犯罪行为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利害关系,得出在此故意杀人罪中认定主从犯的标准;结合本案各犯罪行为人的具体表现,来理解、具体化《刑法》关于主从犯的认定标准,认定的思路。 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通过对本案中具体犯罪行为人在共同犯罪活动中的具体犯罪行为的分析,结合法学理论得出研究结论。本案中李A、马C在本案中是主犯,胡B是从犯,法院认定罪名准确,量刑适当,符合《刑法》中罪刑法定与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楷;;论主犯[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2 吴光侠;;主犯与从犯区分根据论[J];法学评论;2008年02期

3 成志昀;;主犯与正犯关系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4 周铭川;黄丽勤;;论主从犯的若干问题[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周光权;;论正犯的观念[J];人民检察;2010年07期

6 曹坚;;身份犯视野中的主从犯认定问题[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李小文;;主从犯认定的若干问题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马克昌;;有关共同犯罪的几个争议问题[J];现代法学;1990年05期

9 项谷;张菁;;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问题[J];犯罪研究;2009年02期

10 周岸东;;论运输毒品罪中主犯与从犯的认定[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高仕银;;罪刑法定明确性原则的本土化进路——以域外明确性判断标准考察为基础的展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冯凡英;;也论“片面共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黑静洁;;反思客观归责[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徐岱;刘佩;;论犯罪分层理论的立法走向——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视角[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7 庞冬梅;;“四要件”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评述[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8 张波;;论追诉时效的溯及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陈惠馨;;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与德国近代刑法史——比较法制史观点[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10 黎旸;;普通法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方法考察[J];比较法研究;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湧;;试论刑法受贿罪中“索而未取”“收而不受”“受而不收”等情况的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屈耀伦;;论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犯罪的完善——以商业贿赂犯罪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王牧;;犯罪概念:刑法之内与刑法之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李怀北;王树茂;;刑法谦抑主义指导下的刑事政策观[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