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古田老山羊
古田老山羊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2014-8-13UID170156帖子395精华1威望1658 点金钱1998 元积分4322福币0 存款0 元鲜花2 鸡蛋2 注册时间2008-8-29在线时间394 小时
市长
市长, 积分 4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78 积分
UID170156帖子395精华1威望1658 点金钱1998 元积分4322福币0 存款0 元鲜花2 鸡蛋2 注册时间2008-8-291#
快速分享:
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高并向低龄化发展,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性的问题。因此,认真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其防治对策,也是当前国内外重要的研究课题。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腐朽,法制观念单薄,是非观念糊涂,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突出,甚至达到了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程度的违法犯罪认识特征。明显存在着三个突出:1、三大精神支柱:剥削阶级的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封建主义的哥们义气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恶劣影响。2、三种错误观念:忘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民主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3、三个形而上学特性:表面性、片面性和凝固性等。他们常说:“人生在世,不玩不乐,等于白活”。把自己所谓“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一方面不相信人间有真正的友谊,信奉“无毒不丈夫”,只有相互倾轧、残杀,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却又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向往西方所谓“自由世界”,追求那并不存在的不受任何法纪约束的民主化。并又常常把英雄和亡命之徒混为一谈,说什么“谁英雄,谁好汉,作案本领比比看”。对待生活乃至违法乱纪的严重问题又常常一叶障目,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在违法犯罪事实面前,极力狡辩,企图蒙混过关,以至攻守同盟,顽固不化。在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迷信“法不责众”,结团伙,称霸王,随大流,唱反调,以至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二是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极易产生不健康的激情、庸俗低下的美感和爱憎颠倒的道德感等违法犯罪的情感特征。其突出表现为:偶发性和凶残性。情感一冲动起来,只讲目的不择手段,动辄动刀枪及其他凶器,且不顾一切后果。当他们无度低下的需要难以满足,又遇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挫折和打击时便产生了激愤情绪反应。同时,他们狂热地追求异性外表美,把玩弄异性看作精神上最美好最开心的事情,又把损人利己的成功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对于违法犯罪的恶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三是意志品质低下,目的性易变,自觉性和坚持性更差,受暗示性强,既自信又自负,既自暴又自弃,克制欲求得不到满足的耐久性极差,这是他们违法犯罪的意志特征。他们常常意马心猿,心神不定,没有主意。初次作案,基本上都是受人唆使或盲从的,多次作案后才越陷越深。在作案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往往表现为逃避现实,即兴行事,计较琐事,钻牛角尖,百般推卸罪责,但又难逃多次“进宫”的命运。
四是需要低层次,动机低水平,兴趣庸俗下流,劣质性格发展到了极端,这是他们违法犯罪的个性心理特征。从需要来看,几乎都属于贪婪地追求满足物质享受和性欲的低层次的需要。为满足物质需要,他们就偷盗抢劫;为满足性的需要,他们就玩弄异性,强奸女性,流氓卖淫。为满足精神空虚的需要,他们就闯江湖,恶作剧,惹是非,草菅人命。其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由好奇动机或低级趣味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的。一般来说,男性大多具有粗暴、野蛮、凶残、懒惰、自私、虚伪、冒险等性格特点,而女性则多半具有虚荣心、好逸恶劳、心胸狭窄、轻浮、狂妄、缺羞耻感等性格特点。
上述他们这些心理特征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概括地说,不外是社会不良影响与自我修身之间的矛盾,个体需求不断地增展与满足这个需求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道德与法制之间的矛盾,活动能量的迅速发展与认识水平跟不上之间的矛盾,以及内部心理结构发展相对不平衡等等。因此,我们所采取的防治对策,必须对症下药,把主要力量放在防止矛盾激化和解决萌芽状态问题上面来。同时,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上面来。为此,防治对策可采取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一、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当然,这种教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必须采取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要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明确是非界限,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
二、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原则。要象父母对待孩子,教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人、改造人的效果。要治本与治标并举,感化与同化并兴,自律与他律并行。
三、抓思绪,抓苗头,反复抓,抓反复。《黄帝内经》早就告诫我们:“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必有征兆,要用敏锐眼光发现苗头,抓住苗头,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如:不爱学习,喜欢上街游荡,爱吃吃喝喝,经常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帮“朋友”打群架,带回来路不明的东西,经常参加赌博,与异性关系不正常,爱呆网吧成了游戏迷,爱看黄色书刊录像或手抄本,神态不正常,语言突然粗暴,经常说谎行骗,对信件、电话特别敏感,常备有凶器等等。同时必须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反复抓,抓反复,不因出现反复而丧失信心,也不因没有出现反复掉以轻心。
四、开展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集体文体活动和劳动。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奇好动,又爱逞能、好显圣,但又常常随心所欲,放荡不羁,追求新刺激。因此,开展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召力的教育及竞赛活动,使之意志品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及早开展常态化性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处理恋爱婚事。青少年正处于性成熟时期,性生理、心理都在迅速发展之中,性意识增强,向往异性,性欲强烈,因之被称为“狂飚期”或“危险期”。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性知识和性伦理教育,帮助他们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对待自己的婚恋问题。对他们在这些问题上出现的缺点、错误以至于违法犯罪,既要教育帮助,又不能迁就姑息;既要消除封建“男女受授不亲”余毒,又要防止西方“性解放”、“性自由”侵蚀。
六、加强社会主义“四有”教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青少年喜欢结社,在人际交往中结识朋友,建立了友情,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这无疑对他们的进步是个良好机会。但若结交了酒肉朋友,讲江湖义气,不仅会严重影响进步,而且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而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任何一种道德规范,它既是行为的范例,又是行为的禁条。道德和法律是互促互补互为的。一方面要通过法律的威慑力量规范道德,另一方面又要通过道德教育来维护巩固法制,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坚持宽严相济原则,宽而有界,严而有度,把惩罚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待严重危害社会的青少年犯罪分子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该杀的杀,但立足点仍在于教育,在于打击极少数人,教育挽救绝大多数人。宽大不等于放纵,其目的仍在于教育和挽救。既要反对惩办主义,又要反对宽大无边。要抓住时机,把握分寸,使严惩和宽大、打击和教育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