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媒体新闻 >
传统媒体涉足新闻资讯类APP
□本报记者 晋雅芬
“2012年,媒体集团、互联网公司以及草根创业者都在加速进入移动互联网,而新闻资讯类APP也成为争夺的第一焦点。”基于这样的原因,4月28日发布的《2013传媒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对国内新闻资讯类APP予以关注,对新闻资讯类APP的总体情况、实践与探索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是2013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对于众多已经和准备涉足新闻资讯类APP的传媒机构来说,这些内容无疑能够带来启发和借鉴。
现状:竞争火热
《蓝皮书》在总体情况中指出,根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梦工厂对iOS和Android平台上的新闻资讯类APP的监测,具有新闻、资讯等属性的APP应用超过1300个,依据两个平台上排名前400位APP的调查情况,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新闻资讯类APP在其中占47%,近半壁江山。
经过分类和梳理,《蓝皮书》认为新闻资讯类APP运营主体主要分为3股力量。一是传统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其中报纸、杂志的新闻客户端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如《人民日报》等很多平面媒体均已推出自己的APP;二是网络媒体,主要包括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以及地方门户,如网易、搜狐等互联网巨头,以及财新网、36氪等垂直专业网站和浙江在线等地方门户网站;三是新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比如鲜果、Flipboard、指阅、极阅、四叶新媒体等互联网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推出的产品更具个性化,有的擅长体验设计,有的擅长社交聚合,有的擅长个性化推荐,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
面对新闻资讯类APP的蓬勃发展,《蓝皮书》该章节的作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梦工厂资深研究员徐园、张德君将其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试探期、稳步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第一阶段始于2009年下半年,“随着第三代苹果手机的发布,智能手机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这使得一部分传媒集团开始探索在手机上进行新闻播报的可能性,出现了第一代的新闻客户端”;第二阶段始于2010年下半年,“更多的媒体集团加入APP开发大军,比较典型的有《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这一阶段,主流的媒体集团都已经在筹划或者研发相应的APP产品,互联网门户、草根创业者也纷纷加入”;2012年进入了第三阶段,“媒体APP的竞争开始火热,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应用产品,而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入口’的特征,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了投入,越来越多的传媒集团认识到了争夺移动端用户的必要性”。
探索:多方试水
传统媒体为发展新闻资讯类APP进行了多方尝试和探索,《蓝皮书》对其中4个重点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是内容付费、广告收费的商业化模式探索。《蓝皮书》指出,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内容收费,是许多传统媒体人的梦想,但是互联网时期付出的惨痛教训,让许多媒体人以及有互联网背景的公司都不敢轻易尝试。目前来说,仅有《新世纪周刊》《第一财经周刊》《中国国家地理》等几家提供高品质内容的杂志试水了内容收费。对于移动终端的另一个商业模式——广告,《蓝皮书》指出,由于手机屏幕小、人们不愿意被打扰等因素,使得移动终端在广告方面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在移动端富媒体广告探索中表现较为出色的是iweekly客户端。
其次是新闻资讯与本地化结合的O2O探索。《蓝皮书》指出,由于传统媒体在本地具有资源和关系优势,不少传媒集团在2012年对新闻资讯与本地化服务的结合进行了探索。最典型的是由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无线苏州”客户端,在最新一次的改版中,除了已有的路况、公交、地铁等本地化应用功能,还增加了打的、自行车、TV购、寒山闻钟等功能模块。由于本地用户比例达到92%,因此,“无线苏州”结合本地属性拓展与地理位置服务相结合的商务模块。
再次是多屏融合的云媒体探索。在这一探索方面,《蓝皮书》举例指出,在苹果商店中有一类协助新闻阅读的小工具长期占据付费榜的前位,那就是具有“稍后阅读”功能的Instapaper以及Pocket等应用。“这些应用只是一个小小的插件,但是安装之后,无论是在PC端、手机端还是Pad端,只要使用一个账号,就能轻松将当时没有时间阅读的新闻保存下来,到有空的时候再阅读。”《蓝皮书》认为,这类小工具的成功恰恰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多屏时代,人们对于跨平台阅读的需求会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