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 (2011-12-19 16:29:13)
标签: 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
当前,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十分突出,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16岁的少年陈某将与其家有过节的13岁小孩陈某杀害并勒索被害者家人20万元;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竟购买枪支;17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如此骇人听闻、丧失人性的案例,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预防对策做必要的分析,希望对我们在座的同学有所教益。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如2004年5月20日上午9时40分,湖南省衡阳市公安局石鼓分局在航运公司职工医院一平房内发现一具男尸。被害人头部受到铁锤多次猛击和用斧子狂砍,颈部、喉咙留有刀割和钢锯的痕迹,胸部(心脏部位)有水果刀捅了5次以上的刀痕。
警方很快便抓获犯罪嫌疑人颜某——一个16岁的中学生,正是死者的儿子。原来,案发当天,颜某趁母亲外出、父亲颜和祥还在熟睡中,想拿点钱出去玩,便翻了翻父亲挂在床架上的裤子口袋,由于父亲当时翻了一下身子,颜某以为父亲醒来了,就连忙从床底下的工具箱里拿出一把铁锤,猛砸父亲的头部。担心父亲没死,颜某又拿起刀、斧、锯将父亲弄死。父亲死后,颜某从父亲的裤口袋里拿出140元钱,离家出走。
2、突发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2004年,北京一少年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2005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4000多块钱生活费的事浮现出来。6月15日中午他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用菜刀把奶奶砍了。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案例中的小新,其行为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非杀人。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从江苏省近三年受理的盗窃、抢劫案件中可以看出,多次、连续作案的占31.7%,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是惯犯,一天或几天之内多次、连续作案,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犯罪行为来看。一是团伙性明显。由于青少年主观独立性较弱,有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二是“五性”突出。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和不稳定,导致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例如某中学两名13岁男生偶然翻到了家长藏在家中的黄色录像带,二人看完后即模仿录像中的行为将邻居的少女轮奸。三是智能性趋向。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