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私分国有资产罪 >
私分国有资产罪犯罪主体问题研究
《安徽大学》 2011年
获取最新
私分国有资产罪犯罪主体问题研究
耿喜梅
【摘要】:私分国有资产罪和《刑法》分则第八章中其他的罪名一样,是一个和国家职权有关的罪名,是利用国家职权的犯罪;既如此,在研究犯罪主体的主观犯意以及在其支持下所实施的客观行为是否属于单位的真实意志时,就不能离开犯罪行为人的职责和职权;本文中,笔者结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等国有单位的职责和职权,从“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和“单位犯罪的形式特征”两个方面对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进行研究,进而指出通说主张的单位主体观存在误区,将本罪主体限定为自然人当为正确的方向。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私分国有资产罪司法实践的总结归纳以及分析。首先对本罪的法条进行了分析,得出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国有单位的结论。然后归纳了本罪的犯罪主体在司法实务界的认定现状及存在问题:司法实务界对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国有单位还是直接主管人员等自然人”的问题,一般持回避态度;严格意义上的国有单位是本罪的犯罪主体,但在法律文书中一般不反映涉案单位的名称,只出现国有单位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等自然人姓名;国家机关的“内部职能部门”可以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政府临时性机构”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不能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经过14年的司法实践检验,立法将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规定为国有单位,引发了被私分国有资产处理混乱、罪刑不一且量刑畸轻、累计数额无法计算、不同犯罪主体进行数罪并罚等诸多问题。最后指出,不科学的立法将不能产生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司法实践证明了将本罪规定为单位犯罪缺乏科学性。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笔者简要介绍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犯罪主体的三种观点,单一单位主体观、双重主体观和单一自然入主体观。其中单一单位主体观是通说。第二,笔者通过分析“罪责自负”原则批驳了双重主体观。最后,笔者结合涉案行为人的职责和职权对本罪的犯罪主体进行分析:由于国有单位没有从私分行为中谋得不正当利益,因此,本罪不符合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由于本罪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表现(集体私分、以单位名义)”两个方面所反映的都是单位成员的个人意志而不是单位的真实意志,因此,本罪不符合单位犯罪的形式特征。笔者通过对双重主体观和单位主体观的批驳进而建立起本罪是自然人犯罪的单一自然人主体观。 第三部分作为结论性意见,笔者提出将本罪规定为自然人犯罪并引入资格刑的立法完善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王国瑞;;试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立法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2 李娜;王国瑞;;对于私分国有资产罪司法认定的若干问题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9期
3 张阳;私分国有资产罪若干问题新解[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刘淑莲;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J];法学杂志;1997年05期
5 黎宏;论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J];法学评论;2000年04期
6 陈敏仪;;私分国有资产罪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7 康均心,姜冬;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探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尹明灿;朱雪平;;私分国有资产罪司法运作中的几个问题[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竹怀军;;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的定性分析[J];河北法学;2006年07期
10 丁海勇;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共同贪污罪之异同[J];检察实践;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俊;;论合同诈骗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马长生;彭新林;;前科消灭的性质辨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杨明;陈结淼;;论我国刑事法领域中弱势群体的程序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熊霞;;检察职权科学配置研究——以特定重大犯罪案件检察职权的立法完善为视角[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李艳;徐凤霞;;论公诉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