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青少年群体对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潜能作用,然而,青少年犯罪现象频频发生,犯罪率偏高,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影响。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有利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造适应青少年正常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为社会提供健康有利的人力资源。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预防 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手段多样化状况日趋突出,青少年犯罪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同时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如何预防并进一步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目前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青少年处在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虽然有所提高,思维已有一定的独立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往往看问题容易偏激,存在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同时,由于青少年情感控制能力较低,自制力较差,常为一点小事而冲动,因此做出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其基本技能的掌握、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家庭中父母对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以及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等都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从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家庭来看,一方面家庭解体和角色混乱极易使青少年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意识,从而引发犯罪。有资料显示,离异家庭犯罪青少年是正常家庭的4.2倍。另一方面,父母往往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毫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因为工作等原因而忽视孩子、以自私自利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虐待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处在该环境中的青少年难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久而久之会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等心理,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原因学校是人类社会化手段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在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的阶段。而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环节。不少学校,尤其是些中小城市,应试教育还是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有逃学、厌学情绪的“问题学生”,惩罚往往取代了教导,很多被开除出校的“问题学生”流向社会后成了犯罪预备军。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力。作为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很多学校并没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即使有也多是交通安全的法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后不知法、不懂法,更难守法。
(四)社会原因青少年除了受家庭、学校因素的直接影响,也会时时刻刻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左右。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较多不良的因素,如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精神侵蚀;传播媒介中不良文化的毒害,以及与社会不良分子的接触,这些都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一)自我预防是根本这里所谓的自我预防,按其字面意思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预防自己对他人犯罪,另一方面是预防他人对自己犯罪,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生活中,学会理财,杜绝浪费与攀比。树立正确理想,辩证分析对错、得失,控制“早恋”心理。培养自己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对待人际交往,要慎重,杜绝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当遇到不良人员的骚扰和侵犯时,大胆告知父母或老师,求助于法律,提高被害预防能力,保护自己,打击罪犯。
(二)家庭预防是基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具有最直接、最正面的导向作用。作为家庭营造者的父母,要认真对待,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生活上给孩子做好榜样,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认识和掌握子女的优缺点,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并能够做到辩证分析,鼓励与批评相互渗透,双管齐下,使用正确适宜的教育方法,增强沟通与信任,重视对子女的爱心教育,培养子女自立、自理能力,适当创造独自体验生活的机会。对已经犯了错误的子女,应克服虚荣心理,积极和学校、社区交流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