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键时刻。但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犯罪手段凶残,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作为下一代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青少年犯罪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表现出的是社会内部某些方面的紊乱,是内部病症的一个外部表现。因此,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和预防是社会各界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和国外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首先要对青少年的范围进行确定,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即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指出,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虽然我国目前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释义只是学理上的解释而非法律上的定义,但本文所指的青少年既包括年轻成年公民(已满18周岁不满26周岁),也包括少年(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因此,所谓的青少年犯罪是指26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①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对青少年年龄的划分和如何定义青少年犯罪上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现阶段,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介绍国外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

    美国:美国社会的犯罪是全世界最严重的。而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比重最大。剥削阶级下的失业,资产阶级的堕落文化和颓废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种族歧视等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美国的犯罪学实际上属于实证主义学派。它把研究重点放在违法者本身。美国犯罪学研究,最初是从生物学观点和经济学观点开始的。而对犯罪学发展产生更大影响的则是生物学观点。他们通过研究人的生理结构和内分泌腺的功能来寻求犯罪的原因。②美国是最早对犯罪青少年单独实行改造的国家。今天由于犯罪日益严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律影响措施和社会影响措施,对付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除了对其采取缓刑、假释、交家庭、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教育以外,对罪行较严重的犯罪青少年还采取送往少年拘留所、教养院和少年监狱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禁的措施。

    日本:近年来日本青少年犯罪现象却出现了新变化,不少生活环境正常、在校表现出众的学生竟也开始行凶杀人。对此,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与日本以暴力为主题的漫画、游戏以及影视剧日渐流行和经济持续不景气有极大的关系。低龄犯罪日渐增多 流行文化负有责任。经济低迷产生压力 ,“空壳少年”逃避社会 。日本部分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归咎于日本长达13年的经济低迷。他们认为,经济长期不景气会造成社会生存压力增大,每个家庭都会随时感受到这种压力,因而离婚率和家庭暴力事件均相应呈上升势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势必会受到影响,在他们心灵中埋下阴影。日本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作太良认为,虽然日本的青少年犯罪与贫困并无直接关联,但由于经济问题带来的家庭生存压力会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并可能因此走上犯罪路。③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趋势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至1959年,青少年犯罪之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0%,但是1979年以来不断上升,保持在70%左右。1986年青少年犯罪占同龄人口比例的20.5%,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2.5%。1987年则达到76.8%,1990年全国青少年犯罪总数人数为82万。2000年至今青少年犯罪人数更是一路攀升。④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犯罪行为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向:

    (一)违法犯罪形式的团伙化

    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是以有组织的团伙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条件决定的。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势必会加重其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压力,使其产生胆怯的念头。但要是一些人集合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分工,则分摊在每个人身上的压力将会大大的减少,从而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组织。基于共同故意来实施犯罪的案件,往往会有人把风,有人作案,有人负责销赃,最后共同分赃。

    (二)违法犯罪年龄的低龄化

    即不满14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 甚至有些少年从小学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犯罪者大都是辍学的青少年,还有的青少年片面地认为18岁以前犯罪不用负任何责任,所以才放心大胆的实施各种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违法犯罪手段的暴力化

    即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 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恶性案件上,大多数青少年在犯罪前往往没有充分的考虑和策划,只是在产生犯意或受到刺激后一时冲动,不计后果的突然犯罪,因而这样往往会造成恶性犯罪的出现。

    三、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

    (一)自身因素

    1.法律观念淡薄

    下表显示了某县法院提供的100名青少年初犯的心理状态的统计情况:

 初犯心理  不知在犯法  好玩刺激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