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合同诈骗罪 >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杨和文载于《赣商》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
上海市李国机律师事务所 杨和文律师
合同欺诈行为以其性质上来划分有两种情况:即具有非罪性质的合同民事欺诈与具有刑事犯罪性质的合同诈骗。新的统一合同法中,并没有合同欺诈概念的规定或阐释,但是,一般认为,合同刑事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合同刑事诈骗属刑法调整范畴,而合同民事欺诈属民法调整范畴。
由于二者在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实践中又交织在一起,极易将二者相混淆,近年来,利用合同实施诈骗在各类诈骗犯罪中十分突出,这类违法犯罪增长幅度之快、数量之多、花样之繁、危害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合同诈骗罪披着合法的外衣,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因此将二者加以区分界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拟对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作一探讨,以期对防范此类犯罪能有所裨益。
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由此可见,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是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与认定是合同诈骗罪的理论研究与司法认定的难点。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应考虑以下诸方面的因素:
1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前,有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骗取对方信任的行为。如邀请对方来实地参观、考察,或者先与对方履行小额合同,支付小额定金,制造本身履约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等假象。此类行为具有很强的欺诈性,它能博得对方信任,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自愿”与其签订行为人所要的合同,为其利用合同诈骗打下“信用”基础。因此,可根据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前的欺诈手段与行为,结合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的其它欺诈行为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一般指行为人签订、履行合同时的资金、货源等履行合同的基本条件。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包括现实性和现实可能性两种情况,只要行为人具有现实可能性,就应视为“有实际履行能力”,不能要求过于苛刻,否则不利于市场交易。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履行能力”,应考虑行为人的资信程度、资金来源、货物来源等因素。没有实际履行能力,通常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充足的货源,或者没有可靠的资金、货物来源或者没有足以抵付债务的固定资产及其他可靠的担保。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故意夸大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与自己签订合同,且不积极创造条件履行合同以避免对方当事人的损失的,可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并非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就当然推出其有非法占有的诈骗故意,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有无和大小,是受主、客观各种因素制约的,是处于一种可变状态。如以下行为应认定为合同民事欺诈而不能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合同签订时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但经事后努力具备了履行合同能力并有积极履约行为,无论合同最终是否履行完毕的;行为人有部分履行能力或担保,虽经努力,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造成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
3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如果没有欺诈行为,即使合同未能履行,也不能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有欺诈行为是否就一定构成合同诈骗罪呢?那不一定。如果行为人只是夸大、虚构了部分事实,但并未严重影响合同的履行;或者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行为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的,这均足以说明行为人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不能以犯罪论处。
4行为人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行为人是否有实际的履约能力或担保,是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前提之一,但仅此尚不能足以证实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有履约能力,并不排除其主观上不存在诈骗的目的,因此,还需进一步查实其是否实际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履约行为的有无,最能客观地反映行为人履行合同规定的民事义务的诚意,也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凡是有履行合同诚意的,在签订合同以后,总会积极创造条件去履行合同,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履行合同,也会承担违约责任。而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的行为人,则根本不会去履行合同。即使有某些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是象征性的或是虚假的,一旦财物到手,即逃之夭夭,或大肆挥霍,根本无力偿还。对于此种情形不论其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均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