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青少年犯罪 >

未成年犯罪法律相关规定

推荐阅读: 青少年犯罪 未成年犯罪 

  未成年犯罪法律相关规定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未成年人,而且又涉嫌犯罪,这是让家长最着急的事情。这个时候需要家长首先了解一下法律的相关规定,然后聘请律师解决在羁押期间能否取保候审的问题和今后量刑时是否能够适用缓刑的问题。家长应当对以下法律知识有所了解:

  一、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在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三、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四、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五、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一)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

  (三)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

  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七、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八、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

  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九、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十、除刑法规定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外,对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如果对未成年罪犯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依法从轻判处。

  对实施被指控犯罪时未成年、审判时已成年的罪犯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适用前款的规定。

  十一、对未成年罪犯实施刑法规定的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对未成年罪犯实施刑法规定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一般不判处财产刑。

  对未成年罪犯判处罚金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判处,并根据犯罪情节,综合考虑其缴纳罚金的能力,确定罚金数额。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五百元人民币。

  对被判处罚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

  十二、对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宣告缓刑。如果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

  (一)初次犯罪;

  (二)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

  (三)具备监护、帮教条件。

  十三、未成年罪犯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罚:

  (一)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二)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

  (三)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

  (四)共同犯罪中从犯、胁从犯;

  (五)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

  (六)其他犯罪情节轻微。

  ■相关知识: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浅议

  何谓“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法定年龄界限内的未成年人侵害社会应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犯罪”这个概念,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具有特定的法律规定之年限。

  我国宪法等有关法律,关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法律界限是十分明确的。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新出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立法中确定的已经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未成年人,这就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法定年龄界限。»全文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惩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警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仅对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作一些粗浅的探讨,管见拙识以求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全文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措施

  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少年的社会化,还很大程度影响他们的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一定心理因素的外化。因社会化失败而形成犯罪心理结构,有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良的心理因素会不自觉地通过外在行为反映出来,这些行为既可能是违背正常行为规范的行为,也可能是在犯罪情景出现时发生的犯罪行为。所以,家庭预防重在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全文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全文

  ●对青少年不良心理的矫正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诸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症,也反映出矫正青少年不良心理的复杂性、艰难性、长远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全文

  ●须关注和矫正的不良心理中的几种现象和危害

  1、家庭结构残缺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如四川成都12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丽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开始不服管教,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盗窃犯罪,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全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2条)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全文

■相关链接:

●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青少年犯罪论文汇总

如果您也有相关法律咨询,请点击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中顾青少年犯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