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法制新闻 >

热点新闻的作文

跟热点新闻相关的时评写作越来越成为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信息呈现为爆炸的趋势,新闻题材的竞争逐渐让位给新闻解读的竞争,有越来越多的读者需要媒体提供及时性的新闻评论,也就是涉及到解读、分析和评判的各种观点。观点,尤其是观点中蕴含的价值判断,是越来越被需求的新闻产品,这也是媒体进入观点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的,在现时代,各家各户媒体提供的新闻是一样的,他们提供的时评则各有各的不同。探讨时评写作的基本规律,对于媒体人尤其有志于时评写作的媒体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我的粗浅思考。

我以为时评的第一个定义是时效性。时评的时效性、及时性无疑是时评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时评的时效性,深思熟虑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给你深思熟虑的足够时间。学院式的文字和写作风格不适合时评写作,因为他们的一大特征就是太慢,慢是不行的。既然深思熟虑不可能,那么,时评不妨是半成熟品。它的观点可能是不周延的,常常是可以推敲的,甚至是未必完全正确的。时评被时评挑剔、争论、商榷是非常正常的。

时评的第二个定义是有限的深刻。既然时评提供的是观点,那么,深刻是必要的,不深刻的观点是没有价值的。媒体流行一种口水话的时评,它们乃是一种跟新闻有关的个人感想甚至是一种抒情,跟深刻基本无关。纯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时评必须是深刻的,有见地的,是有观点而非仅仅只是情绪的。因此,时评的观点应该尽可能是客观的、公允的、冷静的。但是,时评提供的深刻应该也是有限的,读者对于过于深刻的东西是不会有好感的,这一点也许可能从阅读美学的角度来体会,有限的深刻能够让读者获得媒体阅读的快感,而过于深刻则不能提供这样的满足。

时评的第三个定义是个性化。个性化部分涉及到媒体美学,部分涉及到认识的规律。读者对于时评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个性化的,因为,只有个性化的时评才能够见出同样一件新闻事件的别开生面的地方。个性化跟表达的个性化、思考方式的个性化、观察角度的个性化等等有关系。这是读者的阅读美学趣味决定的。另一方面,正如波拉尼所说,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往往是个人意见,这是一个认识论的规律,没有个性化的表达,就没有时评。在一种强调“写作正确”的氛围中,个性化的时评写作经常会被牺牲掉,因此,在这里,我们也许有必要指出:正确的观点总难免是一堆司空见惯的老生常谈,只有个性化的见解才有是一种新鲜的深刻,并更接近真理,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还要强调的是:是不是允许时评作者有个性化写作的权利,是不是拥有一大批能够从事个性化的时评写作的作者队伍,对于一个媒体是不是拥有足够的观点竞争力关系极大。

并不是每一个时评作者出产的文字都能够满足时评的定义。因此,对于那些打算在观点时代取得竞争优胜的媒体来说,拥有一批“媒体知识分子”类型的作者队伍是极为必要的。所谓“媒体知识分子”乃是这样一种作者,他们谙熟媒体的运作规律,他们对新闻事件总是保持足够的敏感和关注,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他们善于恰当地运用工作知识工具,他们对写作的边界非常了解,他们能够大量提供个性化的观察和思考意见。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有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即使没有足够多的写作时间,他们仍然能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思考深度。

最后,我认为,在观点时代,观点的正确应该通过观点之间的彼此竞争来实现,而最不能保证观点的正确性的做法则是用权力来制约观点。即使在媒体内部,也应该提倡用观点的竞争替代权力的竞争。错误的观点或者未必那么正确的观点至少有一大好处,它激发了正确的观点,并最终会导致正确观点的普及。而用权利制约观点的结果是使读者远离观点,并最终远离经常提供这样观点的那些媒体。

-----------------

.举国哀悼日,人性的太阳升起

2008年5月19日,警钟长鸣,国旗半降,行人驻足,举国同悲!人们再也无法忍住泪水,再也无法克制哀号!丧亲之痛,痛何以当!在第一个因为众多普通生命的消殒而统一肃立默哀的日子,为了失去生命的兄弟姐妹,为了永远的祭奠,为了深切的怀念,为了人同此心的感动,中国人,骄傲地哭吧!泪光中,更彰显了人性之光的灿烂!

素材品析: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哭声震天,我们看见,泪水宛如泉涌,血迹仍是那样惊心,但中国依然骄傲地勇敢着。在天安门广场上那响彻云霄的“中国加油”的心声共鸣中,团结的国人气势如虹地向灾难呐喊着。在这样的呐喊声中,即便每个人的爱心曾经是多么渺小,汇聚成十三亿颗,就必将是无疆的大爱;无论再有多么大的千斤重担,让十三亿个肩膀来分担,就必将如鸿毛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