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刑法罪名 > 死刑 >
法警揭秘死刑执行:见亲人最后一面不卡时间
广州中院的法警抬着一名腿脚不便的被告人出庭。
一名瘫痪的死刑犯被抬着去与亲人会面。
获悉死刑后的犯人、沦为阶下囚的贪官会有怎样表现?法警为您讲述庭审背后的故事
法警,一直是警察队伍中较为神秘的群体。与除暴安良的公安干警不同,除非有过旁听刑事审判的经历,普通市民几乎接触不到法警。除了押解犯罪嫌疑人、维持法庭秩序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便是死刑的执行。被判死刑的被告人,在获知命不久矣的那一刻,会有怎样的表现?那些众人关注的贪腐要案中的“主角”们,在沦为阶下囚后,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日前,广州中院法警队的法警们向记者讲述了庭审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判死前夕
有的不断打听判决结果
作为一名有10多年警龄的资深法警,广州中院法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陈德光押解过不少死刑犯。宣判那天,普通的被告人通常由两个法警押送,但对于可能被判死刑的被告人,则会安排三个法警押送。一些敏感的被告人,从法警数量上就能预感到自己命运堪虞。“押送的途中,他们会有各种表现。一些求生欲望特别强的,会不断地问判决结果。我们虽然心里有数,但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不在路上发生意外,一般都会回答‘不知道’、‘等宣判吧’。当然,也有一些犯下重罪,例如贩毒、制毒数量巨大、杀人手段残忍的人,对于结果心里有数,反而表现得比较平静。”
在陈德光看来,尽管在押送途中表现各异,但到了宣判那一刻,这些人的心理素质再好,还是会紧张得难以自抑。几乎所有被判死刑的被告人,在听到“一审判处死刑”时,身体都会抖动一下。
多年来,陈德光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在被告人被宣判死刑的那一刻,他都会将手重重地压在对方的肩膀上。“这个动作有两个作用,一是稳定被告人的情绪,给他一个力量支撑,二是防止他出现自残、冲上法官席等过激行为。”陈德光说。宣判后在羁押室,陈德光会主动问这些被判了死刑的被告人“要不要抽烟”、“要不要喝口水”。在押回看守所的路途中,由于担心被告人在绝望的情况下自杀自残,或者亡命逃跑,陈德光会向他们灌输“生的希望”:“你还可以上诉,还有二审,最高院还要核准。你现在的表现依然很重要。”
有的不停说话掩饰紧张
据陈德光观察,被判死刑的被告人在被押往法院及押回看守所的途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沉默,满脑子想着自己的事情。
不过,陈德光最近却遇到了一个例外,对方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男子。他与老乡一起假装租面包车,随后将面包车司机勒死抛尸,把面包车劫走。宣判那天,他和同伙一起被押往法院,一路上竟然有说有笑的,聊的都是以前在老家一起玩的开心往事。
在一审被判死刑后,这名男青年直接回答:“不上诉。” 在回程的路上,他继续“谈笑风生”,说个不停。末了,对另一名保住命的同伙说:“兄弟,我先走一步,你保重啊。有机会帮我关照一下家人。”
“这样轻松的死刑犯,确实比较少见。”陈德光说。但他亦留意到一个细节,在宣判的那一刻,这名男青年同样轻轻地抖动了一下。“没有人不想活,他也一样,只是他清楚自己犯下的罪难以饶恕。话多,也许是他紧张与绝望的另一种表现。”陈德光说。
最后一面
会见亲人不卡时间把想说的说完
广州中院法警支队队长肖伟告诉记者,只要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罪犯提出要与亲属会见,其家人又愿意前来会见的,一定会安排会见。
去年6月,广州中院法警队的民警执行了一项特殊的会见任务。罪犯周某在一宗抢劫案中,劫持并杀死了被害人后暴力拒捕。为免其造成更多人员伤亡,警察开枪击中其头部将其抓获。被抢救过来后,周某因脑部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后被判处死刑。在死刑被核准后,周某提出会见家属,为此,其家人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广州。
周某被关押在花都看守所,会见的地点在花都狮岭法庭。由于囚车内放不进轮椅,广州中院的四名法警便将周某从看守所抬上车,继而又抬上三楼的会见地点。当时正值盛夏,法警们将周某抬上抬下,热得汗流浃背。周某的亲人见状,连声道谢。
按规定,会见的时间为15分钟,周某和亲人会见了接近半个小时。这名曾经的亡命之徒见到亲人后,痛哭流涕地说:“对不起!”一家人哭成一团。当时在场的法警三大队副大队长张碧权说,在见到亲人之前,周某表现得非常不安,被法警们抬着的时候,神情紧张。而在会见后,完成了最后心愿的周某长舒了一口气,表情也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