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广州刑事律师网 > 成功案例 >

前新形势下刑事犯罪活动的现状及预防、打击状

满意答案


[论文摘要]  任何犯罪行为是以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又总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从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来看,需要有其根源和基础。当需要与具体的满足对象、工具和手段结合时,即构成动机推动个体去实施满足需要的行为;当个体的行为方式经常、反复、稳定地出现时,既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需要基础上生成的犯罪人格就是犯罪心理的具体体现。对于犯罪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对犯罪的研究中,需要在犯罪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分析犯罪现象,需要阐明各种导致犯罪的心理机制。隆布罗索的天生犯罪者理论,将犯罪者看作与平常人有本质上的不同是错误的。应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对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犯罪行为的产生必然要受到各种相关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态度、自我意识等)的影响,以特定的心理活动(如认识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注意活动等)和心理特征(如性格特征、气质特征、能力特征等)为基础。


对于犯罪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对犯罪的研究中,需要在犯罪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分析犯罪现象,需要阐明各种导致犯罪的心理机制。隆布罗索的天生犯罪者理论,将犯罪者看作与平常人有本质上的不同是错误的。应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对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犯罪行为的产生必然要受到各种相关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态度、自我意识等)的影响,以特定的心理活动(如认识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注意活动等)和心理特征(如性格特征、气质特征、能力特征等)为基础。


支配和影响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被称为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也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而犯罪心理的生成有总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机制”一词在现代许多学科中广泛的使用着。大体有三种意义: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二是用来表述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脉硬化的机制。三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如优选法中优化对象的机制等。心理学机制就是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也就是要从犯罪人的心理方面揭胤示犯罪行为发生的机理。


就绝大多数犯罪人来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我们把这个逐个渐进的、自觉的演化过程和有意识的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来研究。


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而犯罪心理的生成又是以满足需要为基础的。需要是指个体和社胤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因个体对某种事物的缺乏状态而引起的。由于有缺乏状态,才有对缺乏状态的平衡,进而对缺乏之物的择取。因此,需要是人处于缺乏状态时身胤体胤内出现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当人们需要某种东西时,便会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人必须进行有关的活动以获得所需之物满足需求。可见,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每个人的复杂而多样的需要有强弱程度的不同。比较弱的需要,一时难以产生活动动机。而强烈欲求常常唤胤起人的行为动机。强烈的常态欲求并非坏事,它不能决定人犯罪或不犯罪。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常态欲求之后,他可以奋发努力,通过合法途径予以满足。人不同与动物,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应当考虑主客观条件和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并根据社胤会规范,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只有在欲胤望十分强烈,满足欲胤望的冲动迫不及待,并走上了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不惜侵犯他人和社胤会利益去满足欲胤望的道路时,才会启动形成犯罪心理的初始环节。


犯罪人的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需要和国胤家需要处于对立地位。行为人头脑里只有个人的欲求,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国胤家、社胤会的需要;为了满足私欲,不惜采取非胤法手段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扰乱社胤会秩序,破胤坏国胤家的利益。二是畸形的、膨胤胀的需要。行为人的物质需要毫无节制,享受的欲胤望脱离个人的支付能力:性的欲求违反社胤会道胤德规范,侵犯他人的合法权胤利;在其需要结构当中,缺乏高层次的学习、劳动、荣誉、事业成就等精神需要,而对吃喝玩乐之类的低层次需要津津乐道,站主导地位。


由此可知,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界限,并不单纯取决于欲求的强烈与否,还在与个体最终做出了何种方式的选择。同时,有些强烈欲求并非常态欲求,而是法律所禁止的变胤态欲求,如吸毒、性淫胤乱、痴迷于邪胤教以及政治上的违法欲求等,也就谈不上用合法手段予以满足。那么,这类欲求的出现和无力遏制,就标志着犯罪心理的萌发。也就是说,犯罪人的人格倾向,是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出发点。


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的。犯罪心理结构存在的前提是主体一般心理结构和人格的先前存在。也就是说,任何犯罪心理结构的产生,都是在原有的一定的心理结构、一定的自主独胤立性的主体人格的基础上发生的。
犯罪个案表明,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不管其看起来有多么偶然,我们都可以从犯罪人即有人格中存在着的某些消极面和缺陷找到一致性和对应性。这正是我们犯罪心理结构立论的事实依据。因此,我们认为犯罪人的即有人格,即人格倾向,是一切犯罪心理结构存在的基础和演化的出发点。


人格倾向,就是一个具有对内外刺胤激信息发生最一般反应倾向的心理图式所组成的图式系统(图式指一定的结构或组胤织)。当主体面胤临特殊的内外环境刺胤激时,就会依据其最概括化的心理图式,积极能动选择和处理来自主体外部刺胤激和内部状态的心理结构组胤织。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就是要探讨犯罪人的人格倾向是如何由图式演化为结构的这一过程。如果做个比喻,犯罪人的人格倾向,就像是一个计算机软盘中的菜单或程序目录,它本身只具有最初级的、未分化的反应倾向。当被主体外部命令和内部状态激活后,它就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检索和工作程序自动化地(因而常常是无意识的)选择和提取有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动态的、具有积极反应定势的犯罪心理结构。它决定了同类后继心理活动及所产生的犯罪行为的性质、方式和水平。


那么,人格倾向都是由哪几种图式板块构成的呢?从心理对行为的作用与意义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人格倾向主要由三大图式板块组成。


一是认知活动倾向,即个体在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及初级分化和概括化的个体价值观体胤系反应倾向。这一认知活动倾向构成了个体价值观体胤系的基本框架和风格,并具有根据主体需要而进一步分化和具体化,即向个体价值取向系统演化的能力和倾向。
二是需要活动倾向,即主体胤内在需要、欲求所导致的对某类刺胤激和信息的优先反应倾向,犯罪人的这一需要动力倾向也是整个人格倾向向犯罪心理结构方向演化的动力。
三是神胤经系统性活动倾向。现代胤生理学已证明,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那些具有稳固性经常性的心理活动,都是与人的大脑神胤经系统性活动相对应的。但我们这里所指的神胤经系统活动倾向,不仅是指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的神胤经动力过程即动力定型倾向(如技能、习惯),还包括人的高级神胤经活动类型所构成的人的气质倾向。同时,我们也将人们智能活动倾向归入此类,因为人的智能主要是由人的神胤经系统性活动水平(如神胤经联胤系的灵活性、快捷性、稳定性及准确性等等)所决定的。犯罪人的神胤经系统性活动倾向具有进一步具体化,即向动力定型系统演化的能力和倾向,并通过由此形成的犯罪人的智能、技能、行为习惯和气质特点而影响着犯罪行为的方式和水平。


犯罪人通过上述三大图式板块的相互联胤系与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初级心理结构,即人格倾向,并且随犯罪人的不良实践活动和主观恶性的不断加深,这一人格倾向就逐渐向犯罪心理结构方面转胤化。


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欲求并不是偶然的。当一个人决定用非胤法手段去满足强烈的欲胤望和选择犯罪命运时,必定和他的品德缺陷和抑制力缺乏有关。也就是说,应当进一步探讨犯罪者的人格缺陷。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又称为不健全人格,是在个体社胤会化过程中因出现失误而形成的社胤会化程度不足和偏离社胤会规范的个性。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社胤会心理基础。这种人格缺陷和健全人格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认知水平低下,缺乏辨别、判别是非的能力;
需求欲胤望强烈、内心经常出现矛盾、冲胤突、紧张、焦虑和挫折感,难以自控调节;
接受非主流文化和反社胤会道胤德标准的影响,意识状态偏离常规;
法律知识缺乏,对法律持轻蔑态度;
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并采取一相情愿、超脱现实的思维方式,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能使自我利益得到满足;
冷酷无情,粗野肆虐,富于攻击性的性格;
正确意志薄弱,不能抑制消极情绪的滋生蔓延,对错误行为的产生采取放任态度;
缺少道胤德感、理智感、美胤感等社胤会性胤情感;
价值取向偏于错误的和违法,以错误的价值观为人生导向;
具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虽然存在上述人格缺陷的人在整个社胤会人群中为数不多,但他们是正常社胤会生活秩序的不安定因素,是犯罪的“预备军”,易走向违法犯罪。


品德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胤会的人,为了维护社胤会生活秩序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必须具有遵守社胤会规范的良好品德。品德的主要内涵是“克己”与“利他”,即按照“克己”和“利他”的标准、方向来塑造人的心理品质,建立自我调控的机制。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当人的品德由于社胤会化程度不足或经历了错误的社胤会化而产生缺陷时,就意味着自我调控机制的缺乏。在私欲膨胤胀时,其抑制力十分薄弱,甚至无力抑制自己的欲求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意向。


萌发犯罪意向


意向是一种未被意识的处于朦胧状态的行为动机,它是没有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需要。一个体胤验到意向状态的人,虽然他在主观上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客观世界中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这种意向引起的活动目的是什么,但他已经体胤验到一种躁动、渴求和不安,这是人的行为动机形成的最初阶段。


犯罪意向(简称犯意),即实施犯罪的意向、冲动或意图。它是尚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当行为人的人格存在明显缺陷,或者不良习惯业已形成后,在外界诱因刺胤激下,便可能产生模糊的、朦胧的、没有特定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胤突,从而进入了萌芽犯罪意向的阶段。此时,行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其人格已经发生全面畸变,足以克服内心的反胤对动机和矛盾冲胤突,而达到犯罪意向的内部协调。它标志着犯罪心理的初步形成——有关实施犯罪活动的多种心理因素开始组合,产生向着犯罪行为方向发展的合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犯罪条件和机遇的出现,就会产生明确的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然而,从法律意义上说,在这一阶段,除内在的犯罪意图外,个体并没有进入实际上的犯罪预备,尚未实施任何危害社胤会的行为。


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在多数情况下,仅有犯罪意向还不足以着手实施犯罪,还要经过产生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的阶段才能发生犯罪。
犯罪动机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主题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不同的犯罪动机,不仅直接反映出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程度的大小,而且也表明了犯罪行为的社胤会危害性的差异,因此,是量刑轻重的主要依据之一。前苏联法胤学界一些知名人胤士认为:“无论动机是否作为基本特征被列入犯罪构成,如果没有一定的动机,那么任何一种故意犯罪就不可能实施。即使不把犯罪动机列入犯罪构成,他依然是法胤院在审判时应加以考虑的重要情节。”


关于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犯罪动机总是由一定原因引起,或者由外部因素刺胤激所致,或者由内部因素的冲动而萌发。在这个阶段,犯罪动机首先具有初试性,即刚刚开始萌发、孕育;其次具有模糊性,即犯罪动机的各个成分正在按一定模式聚胤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结构,主体对自己的动机还不够明确、清晰;再次具有内隐性,即犯罪动机的初始性和模糊性,反映了它的意识状态还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犯罪动机的萌发阶段,又可称为犯罪意向阶段。


过胤度阶段。当犯罪动机萌芽之后,主体会对产生犯罪动机基础进行评价,即在知、情、意和个性特征等心理素质的参与下,对犯罪动机进行价值衡量、道胤德衡量与利弊衡量,以决定取舍,并确定犯罪目的,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此时,犯罪动机已上升到人的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犯罪动机的过胤度阶段,又可称为明确动机阶段。


定型阶段。当犯罪动机完全明确之后,何时事实及如何实施犯罪行为,尚需通过选择时机、确定方式等动机斗胤争,最后下决心,对犯罪动机加以确认和巩固定型,进入“箭在弦上,不胤得胤不胤发”的犯罪准备状态。犯罪动机的定性阶段,有可称为犯罪决意阶段。


消失阶段。即犯罪动机的终了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实施,犯罪目的已经达到,犯罪动机抵达归宿点而消失。在有些时候,虽然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处于未遂状态,犯罪目的未实现,即由于主客观原因在世不可能实现犯罪目的,而放弃犯罪动机;或者原犯罪动机为新的犯罪动机所取代,原犯罪动机消失。犯罪动机的消失阶段又可称为犯罪心理结构的衰落或衰减阶段。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一般来说,犯罪目的实质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行为人头脑中的对犯罪行为所期盼达到的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不是已实现的目的。马胤克胤思主胤义哲学观认为,目的是一种有特定对象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自觉的追求。它虽然是行为人内在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和行为的指向性加以确认。刑法胤学理论认为,犯罪目的是某些类型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之一,他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的犯罪之中,表现了直接故意的内容,并通过故意实施犯罪来实现。在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中,所造成的危害性后果,并非行为人追求的目的。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紧密联胤系的,两者在很多胤情况下是一致的。


犯罪决意


当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均已产生和确定时,就进入了犯罪决议阶段。犯罪决议是指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做出了最后决定。它包括两个环节:
行动手段的选择。在目的确定之后,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手段和途径。如果可能各种手段选择余地很大,行为人就要进行分析、比较,考虑主客观条件及实施的可能性。各种手段的选择,同行为人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有很大关系。同样是非胤法获取财务,有盗窃、抢胤劫、诈骗、贪胤污和计算机犯罪等多种手段,究竟采取哪种手段,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主要由行为人的自身条件所决定。


行动时机的捕捉。犯罪手段确定之后,何时实施,需要根据客观情况而决定,即捕捉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的时机。侦胤查人员可以从判断作案人是仓促行胤事、犹豫不决,还是老奸巨滑、轻车熟路中判断起胤性格和意志特征。
犯罪决意一般是指行为的决定阶段。但也有把他扩大为行为的执行阶段的意见。即认为在执行犯罪计划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意志的紧张和动胤摇,或产生新的动机冲胤突;是将犯罪决意坚持执行下去,还是停止犯罪预备或中止犯罪,仍然是犯罪决意的表现。


综上所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多方的因素。我们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为社胤会、学校和家庭提供一定的建议,以便更好的预防、控胤制和减少犯罪,可以为公胤安、司法、监狱等部门的工作人对于惩治犯罪以及矫正犯罪提供心理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资料:
1、梅传强 ,《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 , 河北法胤学 ,2004年2月
2、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 , 中国政胤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3、杨胤焕胤宁 ,《犯罪发生机理研究》 ,北胤京法律出版社 ,2001年
4、陈兴良 ,《刑法的人性基础》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年8月
5、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胤学》 ,中国人胤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康树华,《犯罪学通论》 ,北胤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追问: 能不能给我点参考文献 像这样的 谢谢你了 康树华,《犯罪学通论》 ,北胤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追问: hehe ...有劳

满意答案